“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2019-09-10徐兴梅刘远于孝铂马丽
徐兴梅 刘远 于孝铂 马丽
摘 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了“4321”模式的创新创业平台。该平台包含四个功能模块、三个结合、两个拓展及一个核心,平台的运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4321”模式;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0-0094-03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lus”,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4321”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platform includes four functional modules,three combinations,two extensions and one c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platfor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words:internet plu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4321”mode;online courses
0 引 言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较差、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1]。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体制與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创新创业型人才较为缺乏,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潜能[2,3]。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尚且不够完善[4]。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各类创新竞赛的信息发布、申报、审核等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各种扶植创业的政策、创业项目的信息传递不够方便快捷,费时费力,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5,6]。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开设在线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竞赛的网上操作,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发布创业信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7]。
1 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在广泛征集本校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定位要求,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该平台拟设立四个功能模块、三个结合、两个拓展及一个核心功能区(“4321”模式)。创新创业平台方案图如图1所示。
1.1 四个功能模块
包括教学模块、各类学科竞赛模块、成果及创业信息模块及公共信息模块。
1.1.1 教学模块
该模块包括在线课程和创业园区两部分功能。为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特开设多门在线课程,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学分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8,9]。围绕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学校在校内开辟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成果孵化基地,并按其规模、类别及孵化效果给予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载体。
1.1.2 各类学科竞赛模块
各类学科竞赛模块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核、过程管理等3大功能。赛前完成竞赛信息的发布,只需要网络联通,学生就可登录该平台,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网上项目填报。学生申报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该平台进行项目审核并公示审核结果,过程管理包括中期检查、成果录入、结题材料的上传等。
1.1.3 成果及创业信息模块
该模块包括成果展示及创业信息两大功能。在成果展示区,重点展示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包括实物及图片等),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等,并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努力提升自己[10]。在创业信息功能区,推出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包括校内及校外的创业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创业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11,12]。
1.1.4 公共信息模块
该模块包括新闻发布区及经验交流区两大功能。在新闻发布区,主要发布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要闻动态、相关文件、常见问题等信息。学生可以方便地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经验交流区,省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13]。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可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导向、产业需求、创业项目等信息,及时整合校际资源,对加强沟通与合作、拓宽学生创新创业领域有极大帮助。
1.2 三个结合
即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科研团队,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结合学科前沿技术,拓宽科研思路,提升适应社会能力[14]。7A119A9D-87D4-47BC-A83E-B85A74C37645
1.3 两个拓展
即信息与技术的拓展、能力与素质的拓展。开阔信息技术知识视野,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语言表达、竞争意识、企划撰写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 一个核心
即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平台以“4321”的运行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旨在为广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2 平台运行效果
依托吉林省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信息技术与智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精准农业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藜麦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
2.1 开设多门在线课程,建立创业园区
在线课程的开设,实现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突出了专业特色,完善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学生通过对在线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了相应的学分,提升了创新创业的理论能力[15]。创业园区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生产力的力度。
2.2 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着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
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时地了解竞赛的相关信息,做好参赛准备,提高了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及便捷性,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审核,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工作热情。各类学科竞赛的开展打破了院系、专业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可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学科间的互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发布创业信息
创新创业成果(包括实物及图片等),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等的集中展示,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努力提升自己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创业信息的及时发布,打破了校内校外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前的创业信息,掌握创业信息的发展动态,为同学们合理规划创业事宜提供支持。
2.4 建立新闻发布区和经验交流区
在新闻发布区,动态发布包括创业相关的法律、工商、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创业所需的资金、场地、技术、政策指导等多方面信息,为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支持。在经验交流区,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一些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得以顺利解决,避免走弯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提供平台。随着平台的顺利运行,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断积累,逐步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16]。
3 结 论
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适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完善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学生团队合作、大胆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加速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了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加强创新创业教学、科技竞赛开展、创业项目孵化、与企业联合培养、项目推广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规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雅妮,姜书浩,周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路径的探究 [J].中国商论,2019(5):252-253.
[2] 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3] 马宁,杨朝继.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6-97.
[4] 刘贵容,陈明燕,蒋成侠.基于知识共享平台的创新创业人才课程实践培养模式分析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87-89.
[5] 梁然,潘宏波.立德樹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125-126.
[6] 吴梦陵,王辛,孔凡新,等.我国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研究 [J].高教学刊,2017(5):18-19.
[7] 徐兴梅.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98.
[8] 李妍,罗军,张巍.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探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48-150.
[9] 胡新梅.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教育与职业,2015(27):110-112.
[10] 马秀麟,岳超群,蒋珊珊.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资源组织策略的探索 [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7):82-87.
[11] 杨锋,毛治和,郭玉凤.创新创业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客教育体系的构建 [J].现代交际,2019(3):3-4.
[12] 罗惠英,陈书良.基于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2):210.
[13] 秦秀波.“互联网+”下大学生双线互动创客空间建设探究 [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1):81-84.
[14] 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J].情报科学,2016,34(1):92-95+103.
[15] 李景丽,刘天真,耿鹏.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客培养模式研究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0):9-11.
[16] 张瑜,沈莹莹,杨铭.创新创业背景下国内外个性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J].教育教学论坛,2019(8):233-234.
作者简介:徐兴梅(197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通讯作者:马丽(198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计算机农业应用。7A119A9D-87D4-47BC-A83E-B85A74C3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