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愿与你一起隐姓埋名

2019-09-10詹院生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家研究

詹院生

科学牵起红绳

王承书191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小就爱读书。她的数学天赋极高,能把大人都难以厘清的账目算得又快又准。

17岁那年,王承书便萌生了用科学报效国家的想法。1930年,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她觉得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于是选择了几乎没有女子就读的物理系。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遇上了一生的至爱张文裕。张文裕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时在研究生院继续攻读。不久,他们合作完成的《大气电位梯度的自动连续记录》《萨金特曲线与核贝塔衰变理论》等论文相继问世。

志同道合的爱情使两人感到很幸福,可一想到自己的学术理想还远未实现,张文裕就觉得有缺憾。一天黄昏,两人在未名湖畔散步,张文裕突然说:“承书,我考取了剑桥大学的庚款公费留学博士,我要走了。”讲到这里,他看了王承书一眼,然后鼓起勇气问道:“你愿意等我回来结婚吗?”王承书羞红了脸。她望着张文裕深情的目光,情意绵绵地点了点头。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就这样分别了。

为了能和张文裕比肩,王承书把自己关进了图书馆、实验室,刻苦钻研。1938年11月,张文裕回国,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张文裕先后到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物理学教授,王承书硕士毕业后却失业了。当时国内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她的生活也成了问题。这时,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种奖学金,专门提供给有志去留学的亚洲女青年,却规定不得发给已婚妇女。“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是由已婚与未婚来决定的。”不服气的王承书给奖学金委员会写了信,坦然陈述了自己的情况,也表明了决心,最终被破格录取。

不灭的爱国之情

到美国以后,王承书为了省钱,无论去哪儿都是步行。有些人得知她来自贫穷的中国,言语中充满了不屑。王承书不服气,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越他们。

半年后,张文裕受普林斯顿大学之邀也去了美国。虽然夫妻俩相距还是很远,一年仅能见上一两面,但动摇不了两颗相爱的心。两人隔空鼓励,相互慰藉。

不久后,王承书怀孕了。但她从不耽误学习,而且研究颇有成果,受到物理学权威、导师乌伦贝克教授的器重。乌伦贝克带她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成果,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而后沿用至今。

1952年,王承书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再一次轰动世界。乌伦贝克认为,王承书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研究下去,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而张文裕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头两三年主要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48年夏季的一天,他忽然发现有些意外电子的轨迹,推断出宇宙线中的介子不是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的引起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而是参与了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它和有关的原子核可以组成一个临时的原子。

学术界一片哗然,没有人相信这个发现,因为之前的理论在他们的头脑里已根深蒂固,但王承书坚信丈夫的发现,并鼓励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把研究继续推向深入。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成了世界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美国科学家们利用这台加速器所做的实验证实了张文裕的发现。彼时,王承书正好带儿子去看张文裕,两个人兴奋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各国物理学家给这个重大发现取名叫“张原子”。人们都劝张文裕加入美国国籍,说:“凭你的聪明才智,留在美国会有很好的前途。”

面对诱人的前景以及优越的物质生活,王承书却决定立刻回国,张文裕对此坚决支持。

美国设置了许多障碍,不仅派人监视夫妻二人的行踪,无理没收王承书采购的科研材料,还屡次对她进行非法传讯。在美方看来,他们俩都是中国潜在的核武器制造者。但重重阻碍没能打消王承书的决心。她将资料和其他行李打包成300多个包裹,分批寄回了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1956年,一家人终于搭乘轮船回到祖国。

隐姓埋名30年

1956年10月6日,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大地上再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王承书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我回来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庄重的承诺。

王承书在国外研究的是大气中的稀薄气体,但是1958年,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了她,问她愿不愿意为了国家改行,去研究热核聚变技术。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王承书想都没想就说:“我愿意服從安排。”改行说起来简单,但只有做过科研的人才明白背后的破釜沉舟和不计名利。经过两年的钻研,王承书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这时,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已进入了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的研究却进展缓慢。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如果王承书接受,那就意味着她要丢掉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而且必须隐姓埋名。

已经49岁的王承书再一次说:“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的身影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甚至连丈夫张文裕一时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她独自来到504厂研制高浓缩铀,是504厂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由于没日没夜地拼命干,不满50岁,她已一头白发。

在王承书为国效力时,张文裕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为了振兴国家,夫妻二人天各一方。

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1964年1月14日,504厂终于成功获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提供了燃料保证,并且交付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113天。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铀浓缩技术的国家。

近40年中,王承书与张文裕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他们还约定,死后不为子女留下任何钱财。他们将一生的积蓄10余万元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还在西藏捐建了一所文裕小学。

1994年6月18日,隐姓埋名30多年的王承书离开人世。家人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扉页夹着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着:“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王承书与张文裕,用一次又一次无悔的选择履行了最初的誓言。

猜你喜欢

国家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返璞归真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