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家栋:42年为中国研制34颗卫星

2019-09-10王建蒙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孙家研制

王建蒙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他收获如此评价。

他就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因一碗红烧肉和航天结缘

孙家栋出生在辽宁复县。1942年,13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然而那时正值二战爆发,孙家栋也随之失学了。6年后,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修俄文。

1950年元宵节,本来要去姐姐家的孙家栋被学校里难得一见的红烧肉吸引了。他想:那就吃完再去好了。

正在所有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校领导突然来通知:空军招人,想报名的当晚必须赶到北京。就这样,孙家栋赶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当机立断报了名。

1951年,孫家栋一行30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学院规定:每年各科考试都得满分5分的同学,毕业时可以获得一枚有斯大林头像的金质奖章。孙家栋这个超级“学霸”心里想:一定要为国人争口气。7年间,他门门考试满分。

1958年,孙家栋带着金质奖章光荣地回到了祖国。

那时正值“两弹一星”工程启动,学了7年飞机发动机的他被拉去研究导弹。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技术攻关,参加了“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

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后来升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就在这时,中央决定研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孙家栋在导弹研制过程中的优异表现,早就被钱学森看在眼里。1967年,钱学森点名让孙家栋担任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聂荣臻直接批复。这一年,孙家栋刚刚38岁。

人造卫星之父

孙家栋领命,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他从各单位挑出18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后来的“十八勇士”。他大胆地让方案一切从简,提出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的12字方针。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5个步入太空的国家。当《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时,举国欢腾。

41岁的孙家栋在航天界一战成名。然而,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孙家栋只能慢慢摸索,失败在所难免。

1974年11月5日,大概是孙家栋生命中最感煎熬的一天。这一天,我国要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时间一点点过去,就在离火箭发射还差几十秒的时候,发现卫星居然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主供电。孙家栋脑中嗡的一声,他大喊:“赶快停下!”

如果卫星不能自主供电,就意味着送上天的只是一个铁疙瘩,一点儿用也没有。

按照既定的航天发射程序,在卫星发射过程中,孙家栋是没有权力叫停的。不过,鉴于这件事关系极其重大,发射场的负责人还是停了下来,排除故障后,下午再一次发射。

让人没想到的是,发射后仅仅21秒,火箭和卫星一起爆炸。所有人数年的心血瞬间灰飞烟灭,孙家栋当场晕厥。后来他回忆道:“夕阳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几百人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数九寒天里,他们不由得感叹:‘搞航天怎么这么难!’”

冷静下来后,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必须找出问题。最后,他们发现酿成如此大祸的,居然是一小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导线。从这一天起,严格的质量体系和制度开始建立。

一年后的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这项技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尖端的技术之一,连美国和苏联也曾发射失败多次,如今被中国完全掌握了。

后来,大家觉得中国的航天要走上国际舞台。于是孙家栋又化身商务人士,带团到美国推销火箭。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火箭有了第一笔生意。

1990年4月7日,当美国休斯空间公司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搭载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入太空时,中国航天真正登上了国际舞台。休斯公司的董事长说:“在休斯公司发射的67颗卫星中,中国火箭的这次发射精度是最高的。”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99年,这位研制了 9年导弹,放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等一堆卫星的70岁老人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功勋。他本可以功成身退了,然而,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4岁的他被请出山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有朋友劝他:“你年纪大了,好好休息吧。这事伤神,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有损半世英名?”没想到孙家栋却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年逾古稀的他一趟趟往返北京、西昌等地,布鞋磨破了好几双。他日夜惦记着卫星何时发射、何时入轨、何时测控等一系列问题。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在所有人拥抱欢呼的时候,镜头捕捉到了这样的一幕:孙家栋悄悄地走到角落,背过身拿起手绢偷偷抹眼泪。几年来的压力,在这一刻得到释放。他说,航天人就是眼泪多,发射失败了哭,成功了也哭。

50多年的航天生涯,孙家栋负责各种各样航天飞行器的研制:29岁研制导弹,38岁研制“东方红一号”,74岁研制“嫦娥一号”,81岁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工程总师……仔细算来,他负责研制的卫星多达34颗!

2010年,为中国航天奉献了一辈子的孙家栋以81岁高龄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第14808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08年,79岁的孙家栋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传递给了55岁的吴伟仁。而今已经90岁的他,还担任着中国航天高级顾问,没事就往航天中心跑。

人们常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对普通人来说大概只是一个梦想,而孙家栋所代表的航天人则是那群拓荒者,是代我们完成梦想的人。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孙家研制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程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