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龙文化
2019-09-10张燕
张燕
“东方巨龙”,是中华民族的代称。
中国人民自古便富有理想和追求,在认识自然、促进自身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想象出“龙”这种神物,赋予其吉祥之意,創造了独具魅力的龙文化。
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硕大无朋、能飞善游、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罗愿《尔雅翼》对龙这样描述:“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描写的龙更是活灵活现:“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据史学家考证,远古时代,黄帝组成部落联盟后,把加盟部落图腾的某个特点拼凑起来,龙的形象便初步形成。
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法力无边、惩恶扬善。自古以来,人们在绘画、雕刻、建筑、装饰等领域中都喜欢用龙图案。祭年祈雨的舞龙、新春佳节的闹龙灯、端午的龙舟竞渡,已成为民间久盛不衰的风俗。
中国人对龙的喜爱之情,还反映在汉语中。人们称极难得到的珍贵食品为“龙肝凤髓”,形容地势险要用“虎踞龙盘”,形容精神抖擞用“龙马精神”,形容才华出众用“龙跃凤鸣”,形容书法笔势劲健生动或活泼奔放用“龙蛇飞动”或“龙飞凤舞”等等。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并非卧龙,而是富有生气和活力,一旦乘势飞起,必会惊天动地、呼风唤雨、直插九霄、降妖伏魔。张僧繇“画龙点睛”的典故,就明确体现了这一点。
各种关于龙的传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绚丽光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龙就承载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景和信念。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见证物,龙也代表着包容团结、坚韧不拔、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等精神,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谐、友善、大胆创造的精神的象征。
中华儿女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东方巨龙”必将腾飞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