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2019-09-10杜春芝李丽华刘剑峰
杜春芝 李丽华 刘剑峰
摘要:近年,我国各地区生猪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生猪养殖规模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在这种大规模养殖生猪的情况下,猪回肠炎对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危害逐渐显现,其不仅影响生猪的身体健康,降低了生猪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猪食品总产量,影响生猪市场的发展。该文阐述了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探究了猪回肠炎的防治措施,并进一步对吉林省猪饲养场回肠炎病的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猪回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1.070
引言
猪回肠炎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感染生猪肠道系统而引发的常见性猪肠道疾病,其重要病症为回肠肥厚、回肠增生、结肠及盲肠等,严重者还会引发回肠黏膜出血,并进一步体现为腹泻、吸收能力下降、消化不良、猪体生长速度变慢、增重减少,进而导致猪群死亡率增加、淘汰率增高等情况。猪回肠炎感染不仅影响生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还降低了地区内部生猪数量,并进一步影响猪肉食品市场稳定。各地区生猪养殖场要重视猪回肠炎问题,认真学习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明确猪回肠炎的病发特征,掌握猪回肠炎的基本诊断方法,并加大力度开展猪回肠炎的预防措施,全面防治猪回肠炎。
流行病学
回肠炎的病原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细胞内寄生菌,其主要寄生在生猪的肠道粘膜中。通常大部分猪会在感染菌活跃时期通过粪便向外排放大量的寄生菌,这些寄生菌会随着猪粪便来到外部环境,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活在猪粪便中,此时若有其他生猪接触粪便,则会由此传染。猪回肠炎病潜伏期通常为8-10d。这种细菌性肠炎疾病主要多发于仔猪、成年猪群中,特别是6-16周龄正在处于生长期的育肥猪,其发病率为5%-40%。这种细菌会随着猪的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其主要传染源为病猪的粪便及病猪本身。
生猪在混群、猪舍湿度大、猪舍密度过高等情况下,容易感染猪回肠炎病。另外,猪群在频繁接种疫苗、更换抗生素、食用发霉饲料等情况时也容易感染回肠炎病。
防治措施
2.1 预防方法
第一,作为生猪饲养场,工作人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饲养管理制度,重视生猪生存环境卫生,并按照地区规定标准严格开展消毒工作,严格控制场区内的车辆进入、养殖区内的人员流动及猪舍进出,还要对生猪饲养工具、活动场所等进行消毒,最大程度上为生猪营造十净、卫生的生存环境,避免出现猪回肠炎细菌感染[1]。第二,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生猪饲料的管理,定时给水、给食,提高猪饲料的质量,防止生猪食用发霉饲料,尽量降低外界因素对生猪的不良影响。第三,科学合理开展生猪疫苗接种工作,保证猪群健康,确保母猪身体状态稳定。第四,要严格管理养殖场内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加强生猪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锻炼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严格执行场内相关制度,对违反制度者给予处罚。第五,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群猪进行阶段性药物预防工作,通常工作人员需要在母猪的产前1周和产后1周分别在母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阿莫西林、金霉素,进而切断猪病原体的垂直传播,降低母猪生产后的感染概率,提高母猪的免疫力,避免母猪传染给仔猪。
2.2 治疗方法
首先可用金霉素、硫粘菌素、利高霉素、泰乐菌素等药品结合阿莫西林共同搅拌到猪饲料中,并进行投喂。若发现仔猪感染猪回肠炎,就要对其进行泰乐菌素注射,或林可霉素注射,并配合痢菌净针剂[2]。
病例分析
吉林省某养殖场40头70日龄生猪,突发性下痢,持续15d,病猪群体重不齐,大小不一,并且有个别病猪与正常健康生猪体重相差15kg,病猪呈现被毛粗乱、粪便呈水泥状并可见部分未消化飼料残渣。场内饲养人员反映曾经在猪饲料中添加新霉素,并给病猪群注射博落回、头孢及土霉素等药物,但未见好转。
通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猪回肠炎,确诊后开始正式治疗。治疗方案:在500L水中融入50g浓度为98%的泰妙菌素,每吨猪饲料中加入1.5kg地美硝唑、500g氨基酸多维,并以此饲料喂养15d;对病情严重的病猪治疗方法:每100kg体重注入10mL含有1g泰乐菌素的稀释注射液,连续注射4d;刚断奶的仔猪治疗方案:在每吨猪饲料中加入1.5kg地美硝唑、500g的氨基酸多维和200g浓度为98%的泰妙菌素药物,并以此喂养连续14d。通过以上治疗方法,经过14-15d后,病情得到控制,并且尚未出现新病例[3]。
猪回肠炎治疗病例分析:该病为急性肠道病,其主要症状为血水样下痢,病程较长,发病期间见血样粪便和浓稠黑色粪便,整个病程期间并没有发现生猪突然死亡,也未见生猪突然死亡且无粪便异常的情况。
猪回肠炎治疗病发感染还存在慢性病程,其病发群体主要集中在8-16周的育肥猪中,具体表现:同栏猪不间断出现间歇性下痢,猪粪便主要呈现变稀、糊状、变软及水样等4种不同状态,并且有时混有坏死组织碎片;病猪食欲降低,拒绝食用饲料;病猪体型消瘦、体重锐减,弓背弯腰,有部分病猪有站立不稳的情况,病程较长时皮肤呈现苍白色,若无治疗则可能发展为僵猪。这种疾病最大的危害是亚临床型症状,主要体现为无明显腹泻、生长速度缓慢、食欲下降,育肥猪减缓增重,出栏时间延长15d左右。
防治措施:工作人员对具有临床症状的病猪给予口服补液盐,促进病猪体内的电解质增加,保持病猪体内酸碱平衡,进而提高病猪抵抗力,促进病猪生长发育。另外,每40kg的生猪注射10mL的林可霉素,并在林可霉素中注入1g妙立素;在面对少数体弱病猪时,每头猪注射2.5-3mL的牲血素、4-5mL的复合维生素B,保持病猪身体的基本机能。
在对病猪群进行群体防范时,首先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引进科学的饲养制度,在猪饲料中持续添加泰妙菌素,以防范猪回肠炎病。在猪群利用泰妙菌素进行疾病防范时,T作人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在It饲料中加入150g的妙立素药品、500g的中威聚能星,并根据实际情况连续饲喂15d,中断10d,之后在持续饲喂15d,进而提高群猪免疫力,防治猪回肠炎病。
结束语
猪回肠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猪肠道性疾病,其不仅影响猪群的身体健康,影响生猪养殖场的出栏率,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生殖养殖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对猪回肠炎给予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特征及阶段给予不同的治疗。
参考文献:
[l]佟晓宇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5):90-91
[2]修雪玲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其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8 (7):84.
[3]姜本波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 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