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网络专业建设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方法的研究
2019-09-10刘阳
刘阳
摘 要:随着课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各个高校的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方向,教师也越来越注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课堂积极性和活跃度,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让学生消化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竞争思维等多种必备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高等職业高校来说,学生们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素质教育培训,而且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就业,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学生能力和实践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工作。文章将以高职网络专业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工匠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0-0182-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urse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olicies. Teach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with students, us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ing students' classroom enthusiasm and activity, and creating a relaxed and pleasant classroom atmosphere, which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digest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makes them digest basic knowledg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thinking and other necessary practical abilities. Especiall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cultural foundation is uneven, teachers have not undergon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mainly employment,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pract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network maj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major; craftsman spirit; strategies
互联网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与各行各业实现了深度的融合,特别是办公室自动化、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技术的迅速涌现,更是大大加大了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果说以往不识字的人被称为文盲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不懂得互联网技术的人也应该被称为文盲。
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来看,各个企业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并不小,很多非科技公司甚至专门开设了互联网工作实验室以促进本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但是仍有很多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难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类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互联网知识不是太基础,就是已经过时,不适合当前各企业发展需求,这不是高校在制定教学政策时出现判断失误导致的,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换代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加之很多此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将心思用在提升自身能力、思维、方法等方面所以造成与市场发展脱轨的现状。
高等职业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为很多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后大多是投入到就业大潮之中,而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于本科和专科的大学生相对较差,这已经给就业造成了很多的困难,所以很多高校就发挥自身优势从实践教学方面出发,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这种教学理念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上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过程,然后利用课下时间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任务,秉承着“熟能生巧”和“题海战术”的观点,虽然这种教学流程能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成绩和操作方面的变化,但是并不利于学生思想和意识方面的培养[1]。
一个人即使他再聪明,实践操作能力再丰富、成熟,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导向指引根本无法获得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概念,要求更行各业都能提高思想觉悟,不断在专业领域进行钻研,真正的使“职业”变成“专业”,并最终形成“爱好”。通过观察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一线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在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职业精神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工匠精神的指导学生不仅在学校不能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精神,到工作岗位以后也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影响企业效益。针对这一问题,各高职院校近几年都加大了工匠精神在网络专业学生教学中的比重和渗透度,教师也响应学校提出的号召和方针政策的指引,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的进行调整,力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一、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来源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是由聂圣哲提出的,他在培养学徒时提倡古时木匠师傅善于钻研、不断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职业理念,并在次理念的影响下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木匠人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工匠精神不再局限在木匠职业当中,正在向更多的职业中发展。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当代工匠精神的含义,即“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几年我国政府和媒体大力强调和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各行各业形成共识,寻求职业发展上的不断进步[2]。
聂圣哲曾提出: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在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忘记教育的辅助功能,特别是当前中国处于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转型阶段,“中国制造”的标签不能丢,不仅如此还要追求“中国创造”,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知道下,总结和应用其中的规律,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工匠精神不仅要有“匠心”,还要有“匠魂”。很多行业可以实行学徒制,从小就定向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在长期的与师傅的接触中获得言传身教的体验,并最终将工作变成终身的爱好,在兴趣的影响下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爱岗敬业的层面,除了提高业务能力外,还要求工作者自身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能力。1. 敬业。敬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求工作人员的在工作岗位上能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和工作,这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很多企业在招聘职员时就明确的提出敬业精神的要求,这也直接表明了敬业精神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2. 精益求精。专业素养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之所以被称为工匠是因为他们的技术,能解决普通工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工匠在日常的训练和实践当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本职工作当中,不要一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就选择逃避或视而不见,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方法,并做好总结和记录工作。3. 专注。专注是一种态度,是“坚持”一词在工作中的表现,一个聪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个专注的人或早或晚都会摘得胜利的果实。工匠的技能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从书本上就能获得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正如庖丁解牛一般,从看到工作的表面,到抓住工作的规律,最终掌握工作的中心,一步一步实现技能的提高。4. 创新。创新能力响应了“中国创造”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只是沿着别人的脚步前进罢了,想要赶超别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另辟蹊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特别是在网络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创新,核心技术永远掌握在别人手中,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3]。
二、高职教育中培养网络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完善的必经之路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方针制定是以企业和市场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的培养方向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人才创业基地的调查发现,有不少的工作单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听从单位的安排,与同事之间能和谐相处,具有团队精神,甚至很多专业不对口的企业根本就不看重学生基本能力,却强调学生具有认真、创新等能力[4]。
面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满足企业提出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校企合作形式的,为了保障学生就业率、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质量和资金运作,高校必须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工匠精神是企业进步和竞争的重要保障
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规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智能化、复合型的发展道路,因此对于网络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增大,但是观察企业录取生源发现,很多企业宁愿聘用实践能力不好的专业学生,也不愿意聘用业务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能力是可以他通过培养获得的,但是工匠精神不能在短期内养成。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员工长期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下,不自觉地就会受到影响。好的企业文化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而坏的企业文化则会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在强调企业文化影响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三)工匠精神是学生提升和进取的精神引领
工匠精神不仅能应用在学生未来就业之中,还体现在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之中。工匠精神不是一天养成的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强大的作用,通过观察成绩优异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学习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类学生很喜欢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钻研,并能积极的与教师进行联系,进行交流。课上的问题能做到课上解决,课下的时间用于参加活动或研究,与同学之间保持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面对老师交给的任务也能尽善尽美的完成。在这种习惯和精神的指导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都能安排的游刃有余、快速高效,所以成绩高、基础扎实,具备主动创新思维。
三、高职教育中培养网络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实验调查和一线教学经验发现,工匠精神高职网络专业有很强的适配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三方面,为在网络专业中强调工匠精神提供理论依据。
(一)网络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具备高度适配性
高职网络专业教学主要偏重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方面,虽然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文明的產物,但是计算机技术教学仍属于教育领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传授职业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因此网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工匠精神,例如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半个月布置一次实践研究活动,小组成员内部自行分配任务和分工,并在课上进行报告,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分组时要综合考虑成绩、能力、性别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认知,树立“学生中心”意识,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辅助者[5]。
(二)实训教学与工匠精神具备高度适配性
网络专业的上课模式基本上以实训教学方法为主,虽然在流程、内容、方法、工具等方面与传统工匠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并不妨碍工匠精神在网络专业内的实施。网络专业的实训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工匠精神含义:首先是创新,计算机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专业的学生自然不能与社会脱节,必须不断的观察、总结相关新技术,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摸索的过程中奠定创新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其次是精益求精,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不复杂,很多学生的问题出在不能坚持,面对复杂的代码、软件工程就放弃或逃避,将一次又一次进步的机会推在门外。最后是敬业,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就业打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敬业精神培养方面的内容,因此强化工匠精神就非常有必要了。
四、高职教育中培养网络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
在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对接,重视学生职业态度养成,对实训学生进行灵活的监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专业实训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
(一)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学校一般都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设立是学生与企业接触最多的场所,在这里除了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教学以外,还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不定期的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和工作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还能获得大量的工作经验,并且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也能树立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6]。
从学校角度出发,开展校企合作计划不仅能提前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文化和工作经验,还能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最终还会投入到学生的教学和设备更新方面,提高学生的教学体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重点强调“三个对接”工作
这里的“三个对接”工作指的是:1. 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对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最终是要投入到市场当中,所以高校不能盲目的照搬其他高校的专业设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高校要制定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最终形成品牌。2. 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工匠精神所要求的精益求精是建立在基础能力之上的,所以平时的课本设置和教学方案编纂必须符合当前行业发展的标准,教师在课上也要积极的补充附加知识,健全学生学习架构。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网络专业毕竟是偏向实践性的专业,所以不能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但是也要看到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训,要将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三个对接”工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路径,要求我们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为了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国,在校期间就要加强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插入教育的内容和因素,建立一种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方便教师在课下观察和指导学生,弥补能力或学习上的不足。其次,高校也要利用好升旗、班会等集体教育时间,还可以通过在走廊、宿舍等场所贴标语的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另外高校也要强调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定期在各个专业内举办研讨会,方便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情况[7]。
(四)施行完备监管制度
计划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监察管理制度,为了推动“工匠精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培养进程,高校领导也要制定详细完备的监管制度,例如可以通过听课、问卷调查、检查学生实训情况等方法获得比较全面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但是要特别注意要慎重采用惩戒机制,给教师和学生一个比较轻松的学校氛围,一旦出现问题,高校领导不要先找负责人,在积极解决问题之后,再约谈相关人员进行追责。
五、结束语
综合所述,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专业高校学生培养存在一定不同,因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向实践和就业方向发展,所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更倾向于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业务能力,这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保障,也满足了市场和企业对复合型、实操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态度和思维方面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不认真对待个工作、缺少创新精神、理论知识素养不高,分析其原因可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缺少这方面的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追求数量稳定上升的同时还要看到质量不断升级的需求,而这与国家所强调的工匠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专业,网络专业的学生在提高理论和实践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职业意识,突破自身局限,争取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述,晏文胜.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8,7(20):140-142.
[2]欧阳叶.心理引导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6(02):111-114.
[3]南瑞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4]于文婧.我国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罗菊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
[6]何雅琴,张飞.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电脑,2018,34(03):83-84+106.
[7]李萍华.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中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