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二十四节气与冬小麦生产
2019-09-10李明亮
李明亮
一、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气候、物候、时令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一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重要的科学总结,对现代农业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与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
小麦一生可分为3个阶段:冬前及冬季阶段、春季阶段和后期阶段。冬前及冬季阶段包括播种、出苗、分蘖、越冬,以长根、长叶和分蘖营养生长为主。春季阶段包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是根、茎、叶的生长和营养生长、麦穗的分化发育、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后期阶段包括开花、灌浆、成熟,是籽粒形成阶段。
豫北地区冬小麦的生育期是从当年的9月中下旬至翌年的6月初,共涉及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18个节气。其中,小满、芒种、惊蛰、清明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与小麦生长节点的联系最为密切,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小满、芒种标志着小麦逐渐成熟。
三、二十四节气与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系
(一)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
播种期到返青期前,正逢冬春两季的低温和干旱气候,历经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10个节气。这个阶段的田间管理目标是培育壮苗、促根分蘖,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1.适时播种。豫北地区农谚有道:“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现代研究表明:小麦从播种至出苗需0 ℃以上积温120 ℃,0 ℃以上积温在570~645 ℃才能形成冬前壮苗,积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小麦在越冬前形成壮苗。秋分时节,气温依然较高,此时耕种易遭受虫害,且麦苗生长过于旺盛,越冬易受冻害。寒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寒,地表水分增多,正是种麦的好时机。
2.适时冬灌,保苗越冬。立冬之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重点对缺墒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选择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 ℃左右进行,保证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667m2灌水量为40~50 m3,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防止地表龟裂透风伤根死苗。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追施适量尿素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二)小麦春季田间管理(雨水至谷雨)
雨水前后,小麦进入返青期,叶片由暗绿转为青绿。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春分前后,小麦开始起身、拔节。“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的农谚说明此期小麦生长极快,对肥水的反应非常敏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需水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田间管理重点是追施拔节肥,防御倒春寒。
1.灌水追肥,预防“倒春寒”。春分前后,小麦进入拔节阶段,此时气温变化较大。如果此时持续出现较长时间的0 ℃以下低温,小麦很容易遭受冻害,致使产量降低甚至局部绝产。因此,春分前后同样要密切关注天气,在降温前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或减轻冻害威胁。
2. 镇压划锄,提墒保墒。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对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早春小麦返青后对旺苗镇压,也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
(三)小麦后期田间管理(立夏至芒种)
立夏前后,小麦进入抽穗开花期,立夏至小满前后,籽粒开始饱满,进入灌浆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芒种前后,小麦才完全成熟。这一阶段常伴有高温、干热风、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小麦灌浆,田间管理主要是浇好开花灌浆水、合理追施叶面肥。
1.浇好开花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约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1/3,缺水会直接影响籽粒质量。小麦的扬花期或开花后10 d应适时浇水,一是可以保证小麦生理需水;二是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局部高温,抵御干热风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小麦成熟前10 d应停止浇水,避免因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籽粒质量。
2.积极开展叶面喷肥。小麦前期生长量大,养分消耗多,后期容易脱肥早衰。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一喷三防”,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一般在小麦孕穗至灌浆初期(立夏至小满),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50~200 g,对水50~60 kg喷雾;对有脱肥症状的麦田,可加喷1%的尿素溶液,用0.5 kg尿素加水50 kg进行叶面喷洒。
將二十四节气与豫北地区冬小麦长期的农业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根据节气、农谚进行农事活动,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定能夺取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