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理财陷阱多,识破伎俩防上当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信用卡资金消费者

时下,理财投资观念深入每个家庭和个体,而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普及,金融触网更是让支付、转账、投资、理财等个人及家庭金融行为都更加便利、轻松,在手机上实现一键完成。但便利与安全、收益与风险永远密不可分。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媒体披露了一些案例,我们一起来了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每一个人应根据自身收入等具体情况,在进行投资前认真做好风险测试、整体规划和专业咨询,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产品。做到金融消费安全。

“网贷”平台靠做假吸引顾客关注

2018年以来,一度迅猛发展的P2P网贷平台相继“爆雷”,大批投资者深陷非法集资陷阱。仅广东2018年前10个月就对总部在省内的67家P2P网贷平台立案,抓获130名犯罪嫌疑人,涉及资金总额高达469亿元,156万投资人卷入其中。

2018年6月,位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的安稳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突然人去楼空,公司“理财咖”平台无法提现。当地警方办案人员称,该公司规模很小,工作人员12人,但吸收了19亿元公众存款,仅近一年时间就“吸”了11亿元。

“這些资金并没有用于‘理财咖’平台公布的投资项目,而是通过借新还旧募集资金、维持周转。由于经营者提取资金数量过大且大肆挥霍,最终引发资金链断裂。”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办案民警说,吸收资金除部分返还投资者到期本金、利息外,经营者通过违规设立居间人账户转走资金,用于购买房产、字画、保险等。

设立资金池是几乎所有涉案P2P平台的“通病”。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经侦大队一位负责人说,通过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专用资金账户,先归集投资人资金至账户内,再由平台转给借款方或挪为他用,资金可被任意支配。

不少涉案P2P平台还设立关联公司,发布借款项目“自融自用”,一旦投资失败,风险全部转嫁给投资者。2018年7月因涉嫌集资诈骗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立案侦查的“礼德财富”投资理财平台就是一例。该平台控制人郑某森向代办机构购买了多家手续齐备的空壳公司,并用这些空壳公司在平台发标借钱。为提高“竞争力”,涉案P2P平台几乎都公开承诺刚性兑付,对违约债务兜底,导致坏账率极高、窟窿巨大,最后“拆东墙补西墙”导致资金链断裂。广州一家涉嫌集资诈骗的平台嫌疑人说:“有一天发现投资人的钱完全给不出来,资金链断了,借新还旧太多,没钱还只能选择关门跑路。”

据了解,出事的P2P平台并非都单纯以高息吸引投资者,比如“理财咖”“礼德财富”等平台收益多在8%到16%之间、在借贷市场上并不算最高,但由于包装“精美”,容易使人觉得“安全可靠”。骗取资金达12.5亿余元的“礼德财富”,主要运营模式为借款人以玉石、钢材等质押物进行担保去平台借款。“担保公司买玉花了两三千万元,却对外声称估值超过10亿元。”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经侦大队一位办案民警展示了多张图片,他说:“20多吨的不锈钢,仅有外围一圈是真的不锈钢,里面都包着杂钢,和真钢价格相差了七八倍。”

如果说“礼德财富”的标的还算是“以次充好”,“理财咖”则是“无中生有”。一位办案民警说:“这些人P图伪造房产抵押证明、作为标的物,发布虚假理财产品,并无实际运营项目,一个真房产都没有。”

深圳市公安局经侦部门一名负责人说,不少涉案P2P平台租用高档写字楼树立形象、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类媒介发布虚假宣传广告扩大影响、招揽客户,一些平台还在全国多地成立地推公司,在当地发展业务员团队。

警惕预付款变“消费贷”

中消协发布的《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预付款变消费贷正在成为新的消费陷阱,消费者需警惕。据介绍,经营者在宣传时,往往把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描述得十分美好,并有意淡化贷款压力,甚至以无息贷款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而消费者一旦入套,在出现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关门跑路等情况时,才发现金融信贷条约中含有各种高额违约条款。

由此可见,预付式消费衍生出的与金融信贷捆绑构织的消费陷阱,一则会让消费者享受不到相关服务;二则也会导致自己的钱袋子受损。若承受不起金融信贷条约中的高额违约条款,更有可能影响自身信用。同时,预付款变消费贷更会直接戕害正经做生意的商家,比如,使消费者不再信任预付式消费,乃至于谈贷色变。

2018年在传统预付式消费涵盖的各领域,出现捆绑金融消费信贷式的新营销模式。比如,“租金贷”“装修贷”问题被频频曝出,经营者跑路,导致租户无房可租,装修合同无法履行,而消费者却仍需偿还贷款;再如,多家英语培训机构被指通过提供课程贷款服务,让学员背上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培训贷”债务等等。

贵宾身份莫当真 信用申卡需谨慎

“你是我行贵宾客户,可申请五万元以上额度的信用卡。”生活中,不少人手机上都会收到类似短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贵宾客户”身份,让不少消费者激动不已,也有消费者会心存疑虑,不知真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称,收到短信的消费者要有风险意识。因为这种短信不一定是银行机构发出的,有可能来自银行外包机构或是其他第三方机构。

如果此类短信确实是银行机构发的,消费者是否能凭短信申请到五万元以上额度的信用卡?甄新伟表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银行在审批信用卡额度时,需要申请人先提交相应证明其资信状况信息。银行只有对申请人信用状况做出评估后,才能给出消费者信用卡初始额度。”甄新伟称,当前我国银行机构面临业绩持续增长压力较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信用卡销售人员通过编辑此类营销短信,让消费者感觉受到银行重视与认可,这实际上是广告语给消费者带来的错觉,消费者切莫当真。这也说明金融产品市场营销与推广需要进一步规范,避免误导消费者。

据悉,不少银行把信用卡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外包公司在发送信息之前,并不会逐个核实个人信息是不是符合办卡条件。生活中不少接收信息的人前往银行办理信用卡时,会遇到银行审核不通过或额度降低的现象。

消费者在收到短信时,要慎重打开短信中链接,以防手机病毒植入风险。如果消费者有意办卡,正确的方法是给银行客服打电话,问一下具体情况,按照正规程序申请办卡,而不是贸然点开链接,慎防链接携带木马病毒。

此外,还有些消费者经常会收到“你是我行贵宾客户,可办理信用卡分期”的通知,这很有可能不是优待而是套路。不少消费者反映刷卡后遭遇了“被分期”或绑定额外付费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分期暗藏消费陷阱亟须警惕。

“山寨期货”坑苦投资者

54岁的武汉市民张女士是位股民。前年12月初,有人通过微信加她“好友”,称跟着“老师”炒股赚了不少钱,并介绍她观看网络直播。“老师”反复灌输“股票行情不行”的思想,鼓动去炒“香港恒生指数期货”,还时不时晒出“恒指期货账户”,显示大赚。这些让张女士很心动。去年1月17日,张女士开通了“恒指期货”平台账户并存入40万元,但不到一周就亏了39万元。随后的两个月,张女士又陆续投入了150余万元,结果血本无归。3月,张女士来到正规金融机构咨询,得知这个交易平台并未经过相关部门注册审批。张女士随后报案。据武汉警方介绍,根据受害人提供的转账记录和微信群一路追查,警方锁定一个分散在广州、深圳、石家庄等地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5月下旬,武汉、深圳、广州、石家庄多地公安联合破获这起全国范围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以嫌疑人燕某为首的诈骗团伙,通过伪造“恒生指数”期货平台,诱导投资者炒期货,诈骗全国2000多人共计上亿元资金。

经审查,燕某是团伙的头目,负责涉案虚假交易平台的“运营”;李某是“代理运营公司”头目,负责组织手下的“业务员”假扮“股民”“讲师”“客服”等诱骗受害人转账至虚假交易平台。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刑侦大队办案民警张诚表示,这个所谓的“恒指期货”平台是“山寨期货”,其行情接口貌似与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市场连接,但其实并没有真实交易。其资金接口是与一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相连接。所谓的“老师”教受害者操作是幌子,只是屏幕上的数字变动而已,并没有真实交易。受害人转账的资金打入指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后,经过洗钱操作,被转移到嫌疑人控制的个人账户上。“这本质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张诚说。

据了解,这种“山寨期货”交易平台在业内被称为“微盘”“微交易”,涉嫌对赌交易,违反了《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在高压监管下,一些非法“微盘”转移到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进行推广,隐蔽性更强,让人稍不留神就掉入陷阱。

業内人士表示,“微盘”交易大多宣称采用国际行情数据,可直接进行黄金、白银、股指、原油、期货等商品的小额交易,且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即使是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新手,也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进行投资交易。其实“微盘”这种所谓的投资理财,是没有经过证监会批准上市交易的品种,基本是一个所谓的公司或团伙自己建立一个电子盘平台,不受任何部门监管,人为操控盘面,属于诈骗性质。(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猜你喜欢

信用卡资金消费者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知识付费消费者
3.15打假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