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宪在五卅运动前后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2019-09-10施建平刘丹
施建平 刘丹
摘要:1921-1925年秦邦宪在苏州工专读书期间,其思想由朦胧的爱国主义向反帝反封建方向发展。经过五卅运动洗礼,他逐渐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秦邦宪;革命思想;苏州工专
由于历史原因,曾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秦邦宪(博古)其早年的革命事迹大多不为公众所熟知。在江苏苏州三元坊,曾有一所俗称“苏州工专”的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秦邦宪早年在此学习,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乳名长林,字则民,为北宋词人秦观的32世孙,世居无锡市大运河畔的耆英里(今无锡市区中市桥巷23号,与如今的秦邦宪纪念馆相距一两里路),但其出生地则是浙江的杭州。这与清代晚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关系。秦家原来为无锡望族,著名园林寄畅园即他们家族的园林,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多次驻跸于此。因太平天国运动,无锡沦为战场,秦家便衰败下来,秦家子弟四散各地。当时秦邦宪的父亲秦肇煌在杭州做官,秦邦宪就出生于杭州。
秦邦宪的父亲秦肇煌(1869—1916),字雨农。生平喜好饮酒赋诗,仗义疏财,不善经营家业。早年攻读法律,毕业于杭州法政学堂,清末曾先后在浙江省温州、宁波、兰溪等地任审判厅刑事庭庭长。1914年,考取浙江的县知事,1915—1916年,先后任浙江鄞县、长兴县统捐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局长等职,后因病辞职回到无锡。
秦邦宪表侄许世锽认为:秦肇煌是1916年(丙辰年)患肺痨症,辞兰溪县税务局的官职回无锡。贫病交加之际,他把耆英里的祖传老屋卖与他人,得现款数千元,留有田20亩。1916年11月22日,也就是农历十月廿七(小雪节气)这天,秦肇煌患肺病去世。
父亲患病离世之时,秦邦宪年仅9岁。《秦邦宪(博古)传》这样描述他的小学阶段:“艰苦的环境使幼小的秦邦宪增加了几分忧郁。所以少年的秦邦宪沉默寡言,喜欢思考,倒是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其实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国情来看,这种家境也不算太差,毕竟小孩还有秦氏公学可以上,秦肇煌的继室夫人朱阿菊还有20亩田可以收租,算是温饱之家。
家庭变故和人生体验,使秦邦宪发奋学习。看到母亲拉扯自己兄妹三人的艰辛,他在14岁(1921年)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毕业时,决心考个商业学校,出来做生意赚钱,为母亲分忧。他报考了无锡荣氏家族1919年创办的荣巷公益工商中学商科,可惜未能录取。1921年夏,秦邦宪考入免收学费的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考其旧址,在今天苏州医学院老校区和可园一带,即苏州人民路东、沧浪亭景区北面、十全街南的区域内。该校于1923年更名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简称“苏州工专”或“苏工专”。
苏州离上海很近,《申报》《民国日报》《中国青年》《苏州明报》在苏州发行量很大。《申报》当时由史量才经营,其“不党不偏,精神独立,言论自由,服务社会”的办报宗旨为社会所欢迎。《民国日报》在1924年2月至1925年底期间,成为国共合作的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主编为社会名流叶楚伧、邵力子等,副刊《觉悟》多宣传新文化运动,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多为其撰稿,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青年》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著名革命刊物,倍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苏州明报》也是一份发行量过万的进步报纸,在苏州当地影响很大。少年秦邦宪在苏州求学期间,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对报纸鼓吹的各种主义都比较感兴趣。
秦邦宪在苏州求学期间,常到大姑父许国凤家走动,受表兄弟许广圻、许庆圻的影响,与上海大学的学生安剑平等有进步思想的学生开始交往。1923年底,秦邦宪经表兄许广圻介绍,加入安剑平、糜文浩等创建的进步社团上海大学孤星社(后改名中国孤星社,社名由孙中山题写)。安剑平是无锡人,就读于上海大学,是孤星社的委员长。
1924年1月,在上海高校读书的无锡籍学生缪斌、王启周等成立锡社。7月,中国孤星社和锡社达成相互合作的协议。8月17日,中国孤星社无锡支部举行会议,决定加入锡社,并确定秦邦宪为苏州委员会负责人。秦邦宪通过孤星社、锡社的频繁活动,加强了和上海、无锡等地爱国青年学生之间的联系。他在锡社社刊《无锡评论》上发表《在今日什么是小学教员的最大任务》《为妇女问题告青年男子们》《绅阀与军阀》《劫后无锡青年应负的责任》等十多篇文章,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的落后、土豪劣绅的颟顸和帝国主义的凶残。
秦邦宪的大女儿秦摩亚回忆:“父亲博学多能,才华横溢。早在17岁参加江苏省征文比赛‘鸟的歌唱’时,他写的《美妙的音乐》把各种鸟的鸣唱写得胜过美妙的音乐,使人遐想,催人奋进,给自然界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初步显露了他的才华,此文被评为江苏省第一名。他18岁就被选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进步刊物《无锡评论》的主编。他任主编一年多,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发表。他协助编写的《血泪潮》针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割地赔款,提出‘还我河山,精忠报国’,吹响无锡反帝斗争的号角。”
1923—1925年,他常穿过三元坊的牌楼,去苏州工专对门的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苏州中学)听萧楚女、恽代英演讲。秦邦宪在1924年加入孤星社后,与上海大学的师生逐渐熟悉,消息比较灵通。因此,恽代英、萧楚女来苏州工专邻近的省立第一师范活动,他都出席听讲,并做笔记。
1925年5月31日早上,中共党员姜长麟(一作姜长林)受恽代英、侯绍裘的指派,赴苏州向秦邦宪讲述五卅惨案的经过并传达相关指示。此时尚属国共合作时期,姜长麟的公开身份是中国国民党江苏省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兼执行委员会秘书。当时年仅18岁的秦邦宪正身患肺结核,卧病在床,他听闻五卅惨案的状况,义愤填膺,立即起身写下“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的豪言壮语,并表示动员青年学生,组织相关活动。
5月31日上午,秦邦憲嘱咐同学“仲芹、近仁、秉英三君分赴各校召集各校代表”,在苏州观前街北局青年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由于青年会演讲厅已被人占用,他们便在露天进行了演讲,数百名同学冒着微雨前来参会,听完演讲后,个个义愤填膺。
下午,秦邦宪参与组织了由“医专、一师、一师附小、工专(即苏州工专)、二高、景海女校、英华女学、振华、县师、桃坞、东吴大学、东吴一中、二农、晏成中学、中华体育、乐益(即乐益女中)、博文、慧灵、三高、显道女学、女职、桃坞附小、振华女学”(萃英中学等因故未到)等23所学校代表在北局青年会召开的联席会议。会议商议决定:在6月1日停课,组织人员在公共体育场(1924年建成,今苏州五卅路西)进行演讲,会后组织游行,沿路散发传单。
秦邦宪到乐益女中和东吴大学的活动,源于他与乐益女中叶天底(后来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负责人)和五卅运动时期苏州学生联合会主席、东吴大学学生蓝琢如的接触。乐益女中在如今十梓街北侧、五卅路西,紧邻公共体育场,秦邦宪从苏州工专去北局青年会、公共体育场参加游行、示威等活动,顺路经过此地。秦邦宪当时也是苏州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要常与主席蓝琢如沟通,十梓街东头的东吴大学有时也要去一下。学联募捐的开罐活动即由秦邦宪负责。
桃坞中学即现在苏州四中的前身,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1902年创办,位于桃花坞大街宝城桥弄。显道女学也是教会学校,在宝城桥弄,紧邻桃坞中学。萃英中学即现在苏州五中的前身之一,在如今石路商圈的西面。秦邦宪当时拖着病体,顶风冒雨步行十多里路,和同学一起步行到这些路远之所,鼓动青年学生,参加抗议五卅惨案的活动,实属不易。而且这些教会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学生会的负责人,大多对他冷眼相待,让人心寒不已。
6月7日,秦邦宪从苏州回无锡。《秦邦宪(博古)传》关于其6月2日从苏州回无锡的记载似不确切,当时他在苏州事务繁忙,不大能脱身回无锡。在苏州声援五卅运动告一段落后,回到无锡是有原因的:孤星社社长安剑平力劝其回家乡声援五卅运动的时间是在6月6日至7日;他当时身体患病,需要回家休养。关于这两天回无锡也有佐证材料,即他回家后,因缺席苏州学生联合会的开罐工作,致使6月7日的募捐开罐事务延迟,只能估计约有3000元以上的募捐额。《申报》在6月8日报道了此事。
秦邦宪回无锡后,参与爱国人士召开的相关会议。也仿效苏州等地成立“外国人惨杀我国同胞无锡各界后援会”,简称“后援会”。通过演讲、油印小报等方式,揭露五卅惨案的真相。相关内容后又刊发于《锡报》《新无锡》等。
6月9日,秦邦宪在无锡筹办小报《血泪潮》,并由其主笔,自6月12日起至7月底发表八篇文章(部分内容连载)。该报共出刊24期。当时报刊出版发行,只要有钱、有人、有文章,基本就可以进行了。无锡商会副会长华振崔参与领导过无锡的五卅运动,思想进步,他出钱,秦邦宪等人编印,一份及时声援上海工运的《血泪潮》,就这样诞生了。
6月下旬,秦邦宪身体略为康复后,马上又走出书斋投入了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社会活动,与无锡商会会长王克循、国民党议员蒋哲卿等保守派势力展开了斗争,其中最激烈的当属抵制仇货(指枪杀中国人的仇国日本、英国的货物)运动。
6月25日,以学生、工人为主的万人大会在无锡城中公园举行,无锡备商店罢市半天,降半旗为死难国人致哀。大会通过决议:撤回驻日使节,断交;撤回交涉五卅惨案不力的官员;抵制英日仇貨等。6月底又举行全县的学生罢课、商家罢市活动。
7月4日,秦邦宪参加了抵制仇货委员会的活动,在通运桥堍登船检查。通运桥位于无锡火车站西,1926年改名为工运桥。它紧邻北面的税收关卡亮坝,和通汇桥扼守住了无锡大运河的北大门,在此要津登船检查再合适不过。
7月6日,抵制仇货委员会在通汇桥附近的协兴轮上,查获利元祥、恒泰祥两家商号订购的英国货正广和汽水八箱,立即扣留,欲进行高额罚款。这一举动激怒了无锡商界大佬,蒋哲卿声称要起诉“后援会”,王克循、薛南溟(薛福成之子,无锡丝茧大王)等则在报纸上指责“后援会”胆大妄为、不守本分,不是爱国而是祸国。秦邦宪自7月16日起,便不再参加抵制仇货委员会的工作,着手负责编辑《无锡评论》,发表《论军事教育》等文章,与王克循、薛南溟等展开了论战。
秦邦宪是《无锡评论》的主要撰稿人。1925年7月,他在此刊物上阐述了“锡社主义”的概念。锡社主义主要思想一是追求正义,锄强扶弱,二是革故鼎新,追求变革。在五卅运动中,他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爱国热潮,思想也起了积极的变化。
此时秦邦宪从苏州工专毕业,面临着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如果要帮助母亲抚养弟弟和妹妹,应该去小学任职;如果想进一步深造,考大学无疑是明智之举。1925年8月,秦邦宪在纠结中报考了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9月份如愿以偿地跨入了高校大门,得到了诸位名师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指点。瞿秋白、恽代英、李达等在课堂上授课,引起秦邦宪的极大兴趣。此后他便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在此期间,他在《无锡评论》上发表了《读薛南溟致商会书以后》(1925年9月1日)、《为加薪运动敬告全邑小学教师》《人力车夫罢工风潮》(1925年12月1日)、《评顾宝琛氏致县议会之请议案——水利经费停征问题》(1925年12月25日)……思想逐步向共产主义靠拢。
1925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支部经过考察,批准了秦邦宪的入党申请。1926年8月,秦邦宪与锡社负责人王启周就办刊方针产生了重大分歧,此后他不再参与《无锡评论》的撰稿与编辑工作,在上海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