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块注采井网调整技术助推深部调驱效果
2019-09-10赵辉
摘要:HY块为一个注水开发的普通稠油油藏,经过23年的高效开发,目前处于“双高”开发期,2010年开展了10井组深部调驱现场试验,阶段增油2.3万吨,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在前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效果主控因素分析,精细地质体研究等手段,开展了深部调驱合理井网井距研究及部署工作,采取反七点井网,150m井距,共部署调整井20口,助推深部调驱规模扩大至28个井组,实现了调驱井组日增油101.5吨,累增油5.93万吨,自然递减率降低了12.6%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注采井网调整;合理井网井距研究;深部调驱
1 实施背景
HY块是注水开发的普通稠油油田,近30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36.1%,已形成水流優势通道,开发矛盾由开发前期的近井地带向油井深部转移,低效、无效水循环日益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常规注水难以改善开发效果。
2010年开展了10井组深部调驱现场试验,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试验井组的井网规则,井距合理。注入井基本位于井组中心位置;平均井距150m,注聚井对应油井6~7口;调驱井网接近反七点井网。储层连通性好,调驱10个井组共开展21井次的油水井层系调整,使注采对应程度达到90%以上。10个先导试验井组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2个月左右开始见到效果,平均注入压力由8.0MPa升至12.2MPa,上升4.2MPa。对应油井38口,含水下降4.1%,日增油51t,阶段增油2.3×10t,吨化学药剂增油27.3t。先导试验取得良好效果,说明该块适合调驱,存在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潜力。
2 扩大实施存在问题
多年注水调整及沉积相影响,形成了目前这种边部井距大,内部井距小的不规则井网。若继续扩大调驱规模,井网需进一步优化调整。一是局部调驱井网不规则,油藏控制程度低。部分注入井在井网内位置不合理(偏在井网一侧);井网边部不封闭(油藏边部有注无采),断层附近井网控制程度低。二是局部调驱井网井距不均,受效不明显。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井距过小易突破,井距过大不见效。
3 注采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3.1利用井震结合技术,对油藏构造再落实
HY块是一个断鼻构造,构造简单平缓,完钻井210口,本次研究采取油藏内部依靠地层对比,复杂地区采取井震结合的方式,重新落实油藏构造。选择典型井开展VSP测井研究,以该井零偏VSP测井所提供的时深尺,为层位标定奠定了基础,结合区内完钻井的分层数据和非零偏解释结果对本区约5Km三维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重新认识后,HY块西北角落实了一条小断层。近年断层带附近完钻侧钻井,多有油层缺失现象,通过井震结合DW断层的断层线位置整体南移40m。块内的整体构造形态变化不大。
3.2 用地质体精细刻画技术,对油水分布规律再认识
HY块油层发育在d2Ⅲ、d2Ⅳ、d3Ⅰ、d3Ⅱ四个层系中,油藏埋深-1600~-2100m,含油井段长达200~300m,含油层数较多,在平面上,油层叠加连片。该区东二段油层组砂体分布广,连通系数较高,为构造控制的边水油藏,单层厚度在3m左右。该区属于次生层状油藏,油气沿断层运移时形成多套油气水组合,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7个砂岩组的17个小层分类评价。综合权衡评价分数在1~0.5分为Ⅰ类;0.5~0.35分为Ⅱ类;<0.35分为Ⅲ类。
3.3利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法,重新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
由于早期注水,内部水淹不均,注入水顺河道方向推进速度快,边部受边水影响大。剩余油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平面分布特征:从区域上看,油藏边部水淹严重,构造高部位含油饱和度较高。从注采位置看,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地区,大都集中在远离注水井的部位,注水井附近水淹严重。从分布形态看,剩余油饱和度高度的地区,一部分是油层未动用,剩余油连片分布,另外部分是剩余油分布面积小,多呈点状或窄条状分布。
纵向分布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先下后上,逐层上返的层间接替开采方式造成的。其水淹规律必然是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饱和度较低,顶部水淹较弱及未动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3.4通过对比分析结合沉积相研究,优化井网井距
对比不同井网见水时的波及系数,反七点法井网注采比为1:2,波及系数最高达到74-82,优化调整后,优选反七点法井网进行规划部署。同时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对部分井点进行微调。通过油藏工程计算,同时考虑实际注入方案为0.2PV,要求小井距,最终确定HY块合理井距应为150m左右。
4 实施效果及认识
通过注采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部署调整井20口,储量动用程度增加7.5%。20口调整井投产后,有力的推进了深部调驱效果。22个调驱井组对应油井85口,与调驱前对比,日增液297.0m,含水降4.1%,日增油101.5t,阶段累增油5.93×10t。得到以下三点认识:
(1)深部调驱技术适用于HY块这种普通稠油油藏,规则的井网,合理的井距,是调驱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油藏地质体的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井网调整的基础;
(3)油藏在特高含水阶段,由于非均质性造成油藏动用不均,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调整,也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铁龙,周晓俊等.弱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9.
[2] 韩树柏.稠油油藏可动凝胶+活性水调驱技术[J].特种油气藏,2010,17(1):90~93.
[3] 韩大匡,等.胶态分散凝胶驱油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油田化学,1996,(3):15~16.
[4] 田鑫,任芳祥,韩树柏,等.可动微凝胶封堵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6):139-142.
作者简介:
赵辉(1983-),男,河北保定人,大学本科,现从事油田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