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优秀案例一场大聚餐引发的“角色”思考

2019-09-10张成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出勤率合唱团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178-02

0

一、背景描述

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团也成为校园里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热爱音乐的学生欢聚的大本营。

在非高考科目的情况下,建立社团只能靠学生的兴趣与自发性,但光是这份“兴趣”不足以维持和支撑社团的运作与发展。在我用了几种“角色”与学生接触有不同的效果后,我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相遇总是美好的,如何在课业压力下使学生保持对社团活动的热情?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需要认真思考。

二、案例描述

2013年我开始筹备组织合唱团,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需要多方面智慧统筹。最初来报名的同学很多,但是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解学校合唱团教些什么?一旦发现演唱的曲目都是看起来有些“老派”的美声唱法,热度减半,便纷纷不再关注合唱团的通知,使得我有些沮丧。

经过一轮面试后,我发现在面试中崭露头角乐感极佳的好苗子都只是来参加了一两节课,之后便纷纷没了消息。我找到他们交流,询问为什么不来参加合唱团,声乐不是你的爱好吗?学生很有主意的回答我:“虽然声乐是我的爱好,但是我并不喜欢合唱这样的形式,合唱中无法展现我声音的独特性,所以不想参加了”。面对这样独立自主想法坚定的孩子我一时竟然不知如何作答,隐隐约约感觉到组建艺术社团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我的第一重“角色”——“严师”

接下来的日子我发现坚持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有些喜欢唱歌但没有什么学习和表演经验,而这些孩子中优秀的学生在别的方面同样很优秀,同样是其他科目老师眼中的“香饽饽”。在学习、组织活动、体育、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导致社团活动中经常缺勤。这时的我缺乏经验,慢慢的各种问题浮出水面:专业上我意识到声乐演唱与合唱指挥的知识并不完全相同,对团队的管理上也是“小白”。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出勤率越来越差,越是条件好的越不来,来的最勤的学生音准和乐感又很弱,真是使我哭笑不得。这种慌张和缺乏自信的心态活动下,我企图用严厉来“镇压”考勤不好的孩子,但青春期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主张,出勤率都无法得到保障,排练结果可想而知。

一次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表达了原来大家都觉得我对学生们太严厉了,使得我很受打击,我就决定调整自己做个改变。

(二)我的第二重“角色”——“哥们儿”

9月又到开学季,我开始筹划社团招新,预计招收三十名学生。我决心扭转“严师”的形象,对学生有求必应,训练时备好零食,即便学生迟到了也不过多责备,经常发红包奖励出勤率好的学生,果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们奔走相告,合唱团的张成老师脾气好,从不责备学生还经常请学生吃饭、发红包。超出计划,一下招到了50名学生。但是学生音乐修养层次不齐,很多学生来参加社团活动都是抱着玩票的心态,现在回头想想此时的合唱团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虚假的繁荣”。人数虽多,但管理不严格,学生心态随意,完成作品也不尽全力。每当排练效果不佳时我都劝解自己,要对学生宽和,不能在走上“严师”老路。学期结束后,我完成对孩子“重金奖励”的承诺,斥“巨资”请合唱团七十个孩子吃饭,也算在愉快中度过了一个学期。

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由于之前对合唱团管理比较松散,和学生们过于亲近和随意,这种“哥儿们”式的师生关系导致孩子们对制度和规则失去了敬畏之心。原本高一年级的50个学生只剩下十几个,遵守规则的学生觉得遵守制度无法换来尊重,出勤较差的学生觉得即便不遵守规则奖励依然唾手可得,便更不愿意受约束。这种“哥们儿”、没有边界的师生关系着实经不住实践检验,让我陷入了第二次打击,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我决定痛定思痛,认真修正我对师生关系的认知理念!

(三)我的第三重“角色”——“亦师亦友”

经过前两次的身份转变,我意识到做好管理才是能否带好社团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我从失败中找到经验,决定加强对学生的队伍管理与思想建设,严格制度的落实,与学生的相处也开始有了“边界意识”。我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如果学生中途决定参加别的社团,我也会支持并尊重他的选择。如果学生决定尊重家长的意见不再参加社团,我也会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孩子在文化课学习上能取得好的成绩。在排练上课时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如果孩子的乐感不够好,但考勤规范我也会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她学习,使学生明白遵守制度的意义。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但要实行宽严并济,在学习中严谨规范,考勤记录严格落实,让大家懂得尊重制度,有敬畏之心。下课后与孩子积极互动,以“朋友”而非“哥们儿”,让学生愿意分享,但绝不逾越规则。可以讨论专业时互动频繁,但也不可没有原则的一味宽和。渐渐地我找到这种与孩子保持距离但又可以分享感受,既互相欣赏又互相尊重的相处模式至今,学生出勤率稳定,上课效果也显著提升。经过规范的管理,实施以优生带弱生,社团干部参与组织与管理,每个学生到了社团都有归属感,社团运作与专业水平都趋于稳步前行。在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合唱节)中获得二等奖。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通过几年来在一线社团活动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主观意识,都有各自的情感和与知识需求。如何管理和凝聚团

体、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美,如何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来持续这场美丽的相遇才是带好社团真正的关键词。团队思想建设能把握好,技术的传授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在没有“高考”硬性要求下学生难以做到全力以赴。只有学生的团队管理好,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才能出好的作品。而如何能做到管理好社团?带团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第一要素。

1.关注学生,用“真诚打动学生”

要有善于观察孩子情感需求的眼睛。每个爱唱歌的孩子都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无论他乐感、音准、节奏是否优秀,他都会有一颗渴望表演、渴望展示自己的心。而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更加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呵护,在集体中突显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需求尤为强烈。作为老师要关注到他们的心态变化,让他/她知道自己是被重视和被需要、老师也十分在乎他的感受,而他/她的是被你认可的,情感上给与他们归属感,学生自然也渴望和你相聚在一起。和老师相处的氛围是轻松的、愉悦的,学生们更会主动积极的靠近你。

2.与学生相处要有“边界意识”

在我与孩子相处的第二重角色时,是我感触良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与孩子的相处达到高峰值的“虚假繁荣”。看似学生表面配合一切如常,但平静的表象下藏着学生的浮躁、随性的心。社团训练的当下,不仅仅是是知识水平的提升,更应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如何尊重规则,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有敬畏之心。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辨别能力,对事物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在课堂上他们深知哪些老师的专业技能过硬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只有在专业素养上使得学生认可,学生才会由心而发对教师尊重。在社团活动中,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专业技能上不断地提升,才是带团中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剂良药!

猜你喜欢

出勤率合唱团角色
青蛙合唱团
学生旷课率高?美国学校安排专人叫起床
大学生出勤率和点名机制互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不来的理由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巧解百分数问题
好戏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