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赤泥库生态修复
2019-09-10周强
周强
11月21日,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由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承担的“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赤泥库生态修复试验科研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赤泥库中7亩试验田中的植物生长情况良好,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据悉,河南省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赤泥库生态修复的省份。
赤泥是一种生产氧化铝时产生的极细颗粒强碱性固体废物,一般含氧化铁量大,外观与赤色泥土相似,因而得名,但有的因含氧化铁较少而呈棕色,甚至灰白色。一般每生产1吨氧化铝,会产生赤泥0.8~1.5吨。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据统计,全国共有赤泥尾礦库50余座,占地面积约有4万亩。河南省有赤泥尾矿库29座,仅中州铝厂就有7座。赤泥在长期露天堆存过程中,其中的各种重金属污染物及碱性化学物质会对堆存场的地下水、地表水、周边土壤和植被及堆存场周边区域的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堆存场地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大量赤泥的产生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赤泥的产量和危害,实现多渠道、大数量的资源化已迫在眉睫。
由于赤泥结合的化学碱难以脱除且含量大,又含有氟、铝及其他多种杂质等原因,对于赤泥的无害化利用一直难以进行。目前,世界各国专家对赤泥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从尾矿、赤泥减量化、资源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处置和利用的途径,如利用赤泥做建筑材料、生产化工产品、金属提炼等,而针对赤泥库、尾矿库生态修复的研究很少。由此,对赤泥库、尾矿库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成为有效防控废弃物生态安全风险的迫切要求。
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针对赤泥和尾矿特点,率先对位于修武县的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赤泥库开展生态修复试验研究,把7亩试验田进行土壤改良,包括基质、肥力、尾矿pH、有机质等。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截至目前,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针成功筛选出14种耐性植物,其中,木本2种,草本8种。同时,该院根据实验结构,成功总结出一套基质改良方法,形成一套赤泥库尾矿复绿技术,生态修复的效果初现。
据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院长贺华介绍,赤泥库生态修复后,可以有效恢复库区植被,抑制扬尘,减少水土流失,减小赤泥库对周边空气污染问题,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维护成本,并对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持续性对赤泥进行土壤化改良,为未来土地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