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尤美
2019-09-10彭正煜
日本似乎是一个对于美有着独特感悟的国家,有的艺术家认为美的事物往往是有消亡伴随左右的,就像樱花,最美的时刻也是快要凋零的时刻。这正是日本艺术之美的根基——物哀。荒木经惟凭借着自己对物哀之美更精妙的感受,从亚洲摄影界脱颖而出。简单地说,“物哀”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因为世人看见了他的作品所带来的物哀之美,这是荒木经惟对当代东方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荒木经惟给予世人震撼的源泉。
一个人作品中核心情感的取向往往来自于童年不自知时对外界的感受,这种童年感受会成为一个人的深层情感程序,并影响其一生。荒木大师在访谈中也承认童年所处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但真正让荒木经惟成为如今的摄影大师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情感经历,或者说是对于“失去”的体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历了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妻子的死,经历了这三件事,你会突然从上天那里获得某种力量,足够让你成为一名好摄影师。”正是这种独特的情感经历,才让荒木经惟灵魂深处有了无尽的情感力量,以此去创作,去用镜头表达人间世事的悲叹。
荒木经惟之所以是一个好摄影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像一名精湛的导演一般,对自己所拍摄作品有着极强的分寸感,观看他的影展《情·色·花·缚》也可以看出其对画面生机与枯朽间平衡的拿捏,艳丽的花姿,微黄的花瓣边缘;坚挺的茎秆,灰白的杂草。一张张照片,让人真的感受到那种生命濒临破败,绝美即将消逝的心悸。就像顾铮先生在《情· 色·花·缚》影展前言中所提到的一句“由情入色,从色而花,因缚而情,周而复始”,这正是物哀之美的升华,让你感叹,原来物哀之美除了悲伤哀叹的情绪外,还有着更为感动的同情,怜悯以及壮美。此时此刻在他的手里,什么黄金比例,什么构图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整个作品氛围所带来的感动才是荒木经惟的底牌。而拿捏着这种生死平衡来展现物哀之美的正是其“从上天那里获得的”分寸感。这种忧伤不哀、不怨,更像是归于虚空宿命一声短短轻叹,这正是那种再典型不过的像电影《浮草》那般的日本式情感。这种对于生命叹息的拿捏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而看完影集后对人事的丝丝若有若无的哀愁,让我突然想到,或许摄影与电影在某一点上是相通的,那便是“余味定输赢”。
女性的身体是最普遍的摄影题材。而在荒木经惟所带给观众镜头下的女性却多么的独树一帜,令人能够一眼看出,这是荒木经惟拍的。这正是因为荒木经惟所对准发掘的核心,并不是婀娜多姿的体态或是引人充血的画面。用他的话来说他捕捉的是女性处在“背叛边缘”的那种感觉,她们表面上可能会装腔作势,微笑相迎,只要有一点点喜欢就会把自己全部都给你,最后坦然地背叛。所以往往荒木经惟最后拍摄只会拍脸,因为她们所想表达的东西全会表现在脸上。是的,荒木所带来的女性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喜欢将美丑结合起来,拍摄出最真实的女性。荒木作品中的女性多数是跟性有关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对性的崇拜是非常坦率的,在他们看来,狂热的情爱及其性的表现有时候可以不受“道德观”制约,完全是因为美本身,因为激情和香艳不过是流星的亮点,而长长拖曳其后的,只剩无尽的感叹与悲哀。所以镜头下女性脸上会有那种让你无法控制的妩媚,所以镜头下女性柔软的躯体上会束缚着粗糙丑陋的绳索。但与森山大道的《蜻蜓》所展示的黑、高反差、粗颗粒感不同的是,荒木经惟注入更多的是凋零与死亡对于情色的重要;就像影展《情·色·花·缚》中花最美的瞬间,是开始枯萎但还没有凋谢的时候,这种濒临死亡,生与哀同存的花在荒木看来才是最美的,这才是东方美的精髓所在,这对荒木镜头下的女性也相通。而这种东方美的精髓展现的还有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是艺术的有趣之处。正如顾铮所评论《情·色·花·缚》的那样:由情入色,从色而花,因缚而情,周而复始的,是由于摄影的介入而虚无、却又鼓舞起新的冲动的生命能量。荒木经惟摄影的根本动力,就来自于这么一种循环往复。
荒木的镜头针对发掘的是日本文化下那种物哀美的本质。他通過光影画面告诉世人,美与丑,生机与死亡,渺小与壮美,这些相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是美的事物。女人也好,花也罢,都是这样。这些作品是与马克·吕布和尤金阿杰特那种纪实摄影大师所带来的美完全不同的,这些作品是将“物哀”审美摄影推向新境界的手,是另一种大师摄影。
作者简介:彭正煜,男,江苏盐城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