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心
2019-09-10王玲
王玲
【摘要】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外壳的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匠人”。所以,师者,当怀一颖匠心。匠心,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所谓真正的匠人,是把自己的手艺当作一种信念,用毕生的心血和才情赋予它撼世的生命力,以达到诗意与世俗的完美融合。本文通过“我”和孩子们的故事,阐述了身为匠人——师者,面对孩子们,不仅仅需要足够的耐心,而且需要足够的智慧,在成就孩子的同时快乐自己。
【关键词】师者本心;智慧;爱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它所要求的是积极地发展儿童的才能,积极地提高儿童的兴趣。但一般人,每受传统的教育所影响,而把教育看作消极的管理,忽视了积极的启发,反而限制儿童的活动。另外,他们不积极地暗示儿童,鼓励儿童,而是处处批评儿童,讥笑儿童,殊不知道这种不良的态度,足以摧残儿童的成长。”
身为师者,面对孩子们,不仅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需要足够的智慧。孩子们的思想无拘无束,有时候孩子们不善于表达,但是你却可以。当孩子们需要你的时候,你要挺身而出,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教师。师者本心,心系学生。
故事一:辰辰心中的“伟大”
一直以来,我认为教师是一种很随和很简单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字面上看是为了“传”孩子们学业之经验,“解”孩子们题目之疑惑,是一件纯粹而简单的事情,可后来我发现育人并非只有一腔热情那么简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并非教师简简单单地传授给孩子们如何打“鱼”就完了,还要让他们知道并学会如何让他们把打来的“鱼”做成美味的佳肴,再转化成他们能吸收的营养。
片段一:
一次学习活动中,我带了一本鲁迅的《鲁迅文集》,本来想给孩子们当作故事来讲的,可后来一想,觉得太深奥了,于是就把那本书搁置在图书角中。
辰辰,一个理着短短的头发特别精神的小男孩,把书放在我的面前。他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认得很多字的孩子,抬起头问我:“老师,他是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指着鲁迅先生的名字。我很惊讶,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怎么会认识“鲁迅”这两个字。于是,我们交流了起来。原来他的父亲有全套的鲁迅书籍,当他记住我放在图书角的那本书的名字并回家问他父亲时,他父亲很高兴地讲解了关于鲁迅的事迹。看着眼前的孩子,我怎么能拒绝回答呢?于是我说:“孩子,鲁迅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的确很厉害。”那孩子接着就问了:“老师,伟大就是历害吗?”这倒是把我难住了,“伟大”和“厉害”都是笼统的词,我知道我说得太过于随意,于是在网上搜了不少鲁迅的照片给他看,接着我又找了一些医生的工作视频给他看。他不解地问,“老师,鲁迅也是医生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孩子,你知道吗,刚才我给你看的那些鲁迅写的书,它们的作用和医生们所做的是一样的。”孩子更加不解,我接着说,“孩子,鲁迅先生并不像医院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给一个两个人看病,他是给全中国的人看病,病因就叫马马虎虎。”他回答说:“我也要做鲁迅。”我看着他对他说:“孩子,你并不需要做鲁迅先生,你只需要知道,鲁迅先生是你学习的榜样就好。”
体会:这件事后我觉得自己说得有些深奥,怕孩子理解不了。但是我和他說鲁迅很伟大很厉害,虽然他不一定明白鲁迅先生的成就在哪里,但是他知道了,鲁迅先生不仅仅会写书,而且还会用书来医人,这也就足够了。后来我又想,我这样说怕是不妥。为什么呢?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孩子啊,如果他理解偏差了怎么办。他认为渎书就可以治病,写书就可以救人这可怎么办?想到这里,我感到有些后怕。
片段二:
一次晨会中,我特意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最伟大的人,轮到辰辰,他说鲁迅是他认为伟大的人。医生叔叔阿姨会看病止痛,鲁迅先生也会看病止痛,不过医生叔叔阿姨一次止的痛不是很多,而鲁迅先生却能止全中国人的痛。孩子的话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做作,让我内心突然一震。事后我问他是不是又去问了爸爸关于鲁迅的事,他点点头,还说爸爸带他去参观了上海的鲁迅故居。我恍然大悟。
体会:原来我所做的并不是多么好,解释得也并不是多么恰当,对于孩子们来说,我说的、我解释的并不是给了他们最好的解释。满足孩子们好奇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带他们去接近,去亲眼看看。比如带辰辰去亲眼看看鲁迅故居,看看鲁迅先生生前住过的地方,近距离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走走鲁迅先生走过的地方。只有亲身体会了,心才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感悟:提问是孩子们求知欲的表现,进入大班,孩子们的求知欲变强,思想完全不受约束,喜爱提问且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样色彩斑斓,散发着让人不可抗拒的美,但又不可捉摸。然而这时教师需要的是有耐心,愿意去倾听,同时还要有机智的头脑,并尊重、爱护、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不论孩子们提出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嫌麻烦,敷衍了事,而都应给予赞赏、肯定以及指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孩子不断去探索、思考。如果消极对待或者一味搪塞,时间一长,孩子将会逐渐失去对知识的兴趣。让孩子们得到足够的尊重,哪怕是身为教师的我都被问得有些难以回答,但那也应该耐心地为他们解释。如出现无法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应坦减地告诉孩子,并尽量通过查询或咨询,获取答案及确的回答方式,再及时反馈给孩子。
故事二:浩浩眼中的“大缸”
孩子们问的问题有时会关系到很多方面,有时别看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教师回答不好,抑或是搪塞他,给他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他可能会曲解教师的意思,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在他心中永远留下一条难以磨灭的痕迹,也许会伴随他的终生。
片段:有一次讲故事时,小雨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记得当时浩浩就追着我问:“老师,你说司马光会不会砸到里面的小朋友,要是砸坏了会不会被妈妈打屁股呢?”
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充分表扬了司马光的救人精神,因为他最终还是救了那个小孩,也表扬了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后续对他的这个“奇怪”的问题我有些疑惑,于是找他单独聊了聊,才知道他把妈妈的化妆品不小心打翻了,还弄伤了自己的手。于是我开始耐心地问他事情的缘由。他要和小伙伴玩儿,刚拿了球要出房间,一不小心球滑了出去,竟然弹到了妈妈的梳妆台上,砰砰几声玻璃瓶碎了,情急之下又扎破了手。讲到这里我赶忙让他抬起手来,并为他做了简单的消毒包扎处理。但我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放学之后和他妈妈聊了聊。等孩子向他妈妈解释完了,我又描述了一番。他妈妈并没有怪他,而是生气地说了孩子几句,说为什么伤了手也不说出来。
体会: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从来不会评价一个孩子的问题有多么好笑,因为我知道好奇心很多时候是需要满足的,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最好就是想办法让他们听得懂。只有这样下一次他才会再一次提问,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环往复,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孩子们是有好处的。虽然事后他的妈妈很感谢我,但我也并不是为了得到孩子家长的感谢。如果让孩子当着母亲的面来陈述事实,害怕很多家长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白白伤了孩子弱小的心灵。
感悟: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也要有耐心。当孩子们犯了错误的时候要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不要上来就我行我素。教师做得不一定有道理,而孩子们说得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幼儿教师,有着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尽显你我的智慧和力量。爱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本能,但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幼儿教师就是把这种神圣的事业进行到底,成就孩子,快乐自己。
参考文献:
[1]刘新江,娄桂玲.为人师者·不忘初心·静待花开[J].教书育人,2016( 31).
[2]谭友坤.论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 (11).
(责任编辑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