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论述精神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9-10胡敏
胡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闡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扶贫脱困思想,并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全新决策全新部署。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需要从价值、方法、实践和时空四个维度来认真把握,确保在最后的关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价值维度
从价值维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特征,鲜明昭示了共享发展理念,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就向全党全国人民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宗旨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鲜明地提出发展为了人民,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着力消灭贫困、切实解决扶贫脱困问题的生动实践中。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庄重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的总攻,是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的动员令。
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灭绝对贫困现象,书写好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伟业。
方法维度
从方法维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从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抓住贫困的本质着眼脱贫的关键,既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又有精准的实施路径和扎实的工作机制保证。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必须看到,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攻坚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发展方位,把握大势、审时度势,告诫全党:当前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贫困地区一线访贫问苦、深入调研、脚步几乎走遍每一个深度贫困地区。从中央到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不同层次的脱贫攻坚经验交流会、问题分析会,亲自谋划、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从宏观决策、顶层设计到战略安排、战术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方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核心思想、基本方略和实施路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
一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贫困地区,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禀赋条件,要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二是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扶贫工作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不能空喊口号、好大喜功、盲目蛮干。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三是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更加健全的机制,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完善的扶贫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频道不换。
实践维度
从实践维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注重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创新精神,注重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工作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扶贫一线培养和考验干部。
中国的减贫事业不仅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创业创新活力的伟大创举。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并在扶贫日表彰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要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构建转向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全国行动生动细致地展开,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结出了硕果:五级书记抓扶贫,把责任扛在肩上,一抓到底。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主攻深度贫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火力更集中,政策更精准。一批批扶贫干部扎进贫困村,很快就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移民搬迁等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落地,保障真脱贫、稳脱贫,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尤为重要的是,以党建引领开展脱贫攻坚,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工作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扶贫一线培养和考验了一大批走在前列、敢打硬仗、勇于牺牲的党员干部,充分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彰显了新时代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地区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形象。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为了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中央累计向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43.5万名,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19.5万名。全國累计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干部278万名,目前在岗的驻村干部77.5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出主意干实事,扶贫政策措施发挥最大作用。
时空维度
从时空维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注重将局部贫困和整体发展、现实脱贫与发展后劲、眼前目标与长期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探索一条具有符合当前实际、管用有效又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越是告诫全党要头脑清醒,彰显了人民领袖的战略定力和坚韧意志。
他多次指出,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要“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今年10月17日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在脱贫攻坚的冲关当头,我们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打赢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从目前总体情况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但“三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二是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要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摘帽后“扶上马,送一程”。三是毫不松懈,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坚决防止出现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等现象。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结果评价,从最突出问题入手,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进一步加大力度、攻城拔寨、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为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