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9-09-10李芬芳
李芬芳
【摘要】目的:对血站无偿献血者中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偿献血者800例,献血前对所有献血者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异常者不可献血。随机分为实验组(n=400)和常规组(n=400),常规组接受常规献血护理干预,实验组同时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情绪评分、献血反应比例。结果:献血前实验组焦虑评分(41.8±3.2)分,与常规组的(41.9±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实验组焦虑评分(31.4±1.8)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7.8±2.2)(P>0.05)。实验组重度、中度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血站无偿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使其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站;无偿献血
近年来无偿献血者不断增多,但作为一种应激,无偿献血会导致献血者出现心理及生理反应,这通常和献血者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关系密切,并对献血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所以,献血过程中需针对献血者开展有效心护理干预,本研究选择无偿献血者800例,对其中部分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偿献血者800例,在献血前对所有献血者开展心理指标检测,指标异常者不可进行献血。随机分为实验组(n=400)和常规组(n=400)。常规组包括女190例、男210例;年龄范围19~45岁,平均(30.5±4.3)岁;其中本科及大专学历254例,中学及中专文化程度98例,其他文化程度48例。实验组包括女194例、男206例;年龄范围20~46例,平均(30.7±4.5)岁;其中本科及大专学历255例,中学及中专学历99例,其他文化程度46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献血护理干预,包括测定生理指标、说明献血后注意事项、采集血液、献血前中后进行心理支持。实验组同时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包括:(1)献血前心理护理:针对献血者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对无偿献血形成深刻认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忧虑和误解。同时告知献血者为预防血液粘滞性上升,可进行适当献血,对其工作和学习不会产生影响。另外还应当创建温馨的献血环境,布置绿色花草,播放轻音乐,使献血者保持愉悦的心情。(2)献血中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献血过程中应当对患者心理状态、眼神、表情进行观察,操作中保证快、准,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穿刺的伤害刺激。针刺过程中应做到一次成功,态度应和蔼,动作应轻柔,同时引导患者放松身心,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告知患者献血过程不长。(3)献血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正确按压血管方法进行说明,并对献血者感受进行主动询问,对于出现不适的患者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进行心理安慰,并介绍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避免患者产生错误认识。同时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避免造成穿刺处感染,叮嘱患者增加营养并适当休息。
1.3观察指标
献血前后应用SAS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焦虑情绪越严重则分值越高。评定献血反应严重程度:轻度:献血者有主观不适,出现疲乏、头晕、心慌等表现;中度:患者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重度:患者存在主观不适,除头晕、面色苍白、心慌等外,还出现晕厥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献血前后两组焦虑评分对比
干预前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中度反应、重度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无创献血过程中很多献血者对献血缺乏了解,认为献血会损伤身体和元气,并因此而影响献血意愿。同时一些献血者对献血安全性不够了解,认为会因献血而感染性病、艾滋病等,并因此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1]。这些不良情绪会使献血者产生反感和厌恶心理,最终对献血顺利进行产生影响[2]。因此临床中需对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在献血前、 中、后进行相应心理支持[3]。献血前的健康教育,能够使献血者对献血形成正确认识,了解身体状况并不会因一定量献血而受到影响,反而对机体血液系统具有积极作用[4]。同时依据献血者存在恐惧、忧虑情绪,开展相应心理疏导,能够使献血前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為献血顺利进行提供保障[5]。献血过程中观察献血者反应,说明献血的安全性,同时指导患者放松身心,这样能够降低献血反应,同时提升献血者舒适度[6]。献血后对献血后注意事项进行说明,避免献血者过度担忧,使献血者能够愉快离开,能够提升其再次献血意愿[7]。
本研究中,献血前实验组焦虑评分(41.8±3.2)分,与常规组的(41.9±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实验组焦虑评分(31.4±1.8)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7.8±2.2)(P>0.05)。实验组400例献血者中重度反应0例、中度反应2例、轻度反应16例,重度反应发生率0.0%、中度反应发生率0.5%;常规组400例献血者中重度反应10例、中度反应16例、轻度反应18例,重度反应发生率2.5%、中度反应发生率4.0%。实验组重度、中度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针对血站无偿献血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使其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优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30): 6306-6306,6307.
[2]戈冬燕,陆晓燕.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 (9):217-218.
[3]王小玮,谭曼虹,张锦泉.湘潭市2007年至2009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0(12):78-79.
[4]方定安.初次无偿献血者和再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反应及其应对[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6,(12):480-481.
[5]周银素,陆典瑞,卢岑.江门市大中专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18(5):410-412.
[6]杨健莉,骆莺.心理护理在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12(2): 451-452.
[7]丁连云.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对提高献血完成率及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