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蒲扇

2019-09-10乔加林

莫愁·小作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防暑降温麦秸纳凉

儿时的老家,到了夏日的夜晚,乡亲们在晒场、渠梗上、河堤上,乘凉、讲故事、聊天、吃瓜、捉萤火虫……那一幕幕孩提时代的情景,至今在我的心里。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还没通上电,更别说电风扇和空调了,炎热的夏天里,蒲扇是人们最常用的防暑降温工具。

蒲扇的名称大概源于用蒲草做的扇子,其实也有用麦秸做的,最常用的是用芭蕉叶做的。蒲扇,不光轻巧灵便,防暑降温,还能遮荫挡阳,驱赶蚊虫。在那个生活简单的日子里,实在是人们消暑度夏的好伴侣。

每当夜幕低垂,星澜辉映,家家户户几乎倾巢出动,有的蹲着或坐着小马扎,有的在家门口放上凳椅,搁起门板,也有的把竹席铺在地上,供幼小的孩子或坐或躺。

人们谈天说地,笑声四起。男人们大都赤着上身,身体无不晒成了古铜色。大一些的孩子纳凉时,聚在一起,玩斗鸡、玩捉迷藏,玩打花牌……小点的孩子最自由了,穿着开裆短裤的,甚至赤身裸体,一个个晒成了小黑人。孩子们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要打打闹闹,吵吵嚷嚷,于是,乘凉人丛中不时夹杂着大人的呼唤声和训斥声。

没有电灯,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分外明亮,天河、牛郎织女星、北斗七星等能分辨得清清楚楚。随着蒲扇的摇动,有人开始讲三国、杨家将,人们听得很专心,偶尔夹杂着打蚊子的噼啪声、小孩的哭闹声和说笑声,活生生一幅其乐融融的乡下消夏图。

纳凉,大人们收获的不仅是凉爽,还有聊天。聊天加深了邻里的沟通、理解与和谐。小孩子们收获的是玩耍、朋友,还有故事。我小时候纳凉时听的《宝莲灯》《聊斋》和《神笔马良》等故事,至今不忘。

新买回家的蒲扇,凑上去闻闻,有一股类似麦秸的味道。母亲通常会用一条长长的黑布条沿蒲扇边用针线缝好,尽管显得沉笨些,但结实耐用多了。然后,在扇柄上拴个细绳,不用的时候就可以挂在墙上了。

每當夏天迈着火热的脚步奔来时,母亲就把所有夏天用的器物找出来,洗刷后放在太阳下暴晒,这当然也包括一把把蒲扇。蒲扇握在手里,舒适又亲切。轻轻摇一摇,凉风徐来,清爽无比,浑身的燥热随风而逝。

每当月上枝头,田野蛙鸣,母亲就坐在我们的床前,手里拿着蒲扇,一边为我们打扇,一边哼着美妙的曲子,一只手还不时轻轻抚摸我们,直到我们进入梦乡。在那样的夏夜里,我们常常会做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梦见美丽的蝴蝶在花儿上跳舞,梦见美丽的蜻蜓在田野上飞翔,梦见星星们在天空眨着眼睛……

一次,母亲下地回来,满头大汗,洗完脸,疲惫不堪地坐在椅子上。我跑到厨房用葫芦瓢从水缸里舀水端给母亲,之后,我拿起了蒲扇,站在母亲背后摇了起来。母亲转过头,脸上开满了灿烂的花朵。“知道心疼妈妈了。”母亲微笑着说。我心里一颤,一下子自豪起来,蒲扇摇得更有劲了。那个夏天,我变得勤快起来,吃过饭抢着收拾碗筷、扫地……我从母亲的眼神里看出她打心眼里高兴。母亲高兴,我就更高兴。后来我慢慢懂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从知道体贴人、心疼人开始的。

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蒲扇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夏夜母亲轻轻为我打扇的情形,依旧时常闪烁在我的脑海。

乔加林: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防暑降温麦秸纳凉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送医药到田间
纳凉
泥匠的预言
麦秸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温暖的麦秸垛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