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弘扬方式
2019-09-10高志洋杨文钊陈万清
高志洋 杨文钊 陈万清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其校园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为社会输送怎样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基于开展问卷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发现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研究方向,探讨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及其建设的可能路径。发现在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建设方向不明确、建设主体偏单一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人文和内涵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炼出“三一三路径”,即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个统一、一个规划和三个阶段。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实践基地;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085-06
一、研究背景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新时代职业精神,为现代社会与企业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匠精神是一种提倡爱岗敬业,追求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和理念,其现实内涵表现为“知行合一”、“精益求精”、“求实创新”。[2]于高职院校而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期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3],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带入高职校园,其利有四: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到技术精湛的匠艺,追求熟练的匠心,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志,服务人民的匠德[4];第二,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出发,加入更多新力量,强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多元化建设力量,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积极进取探索自己与国家发展的道路;第四,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敬畏,坚持创新,重视细节,追寻完美和极致精神。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升华办学理念,创造特色品牌。立足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本校情,本文基于对广州市白云区的4所高职院校调查数据,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研究方向,探讨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及其建设的可能路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广州市白云区4所职业院校的在校师生,通过网上和实地派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高职院校创意校园文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和“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采纳各方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获得资料和信息,作出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作为后续研究内容的依据。为了避免数据的片面性,在实地派发问卷的过程中将问卷派发到各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人群。
(一)调查时间与过程
在2019年3月11日-2019年3月24日共派发问卷7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713份,有效问卷率约为95.1%。
(二)样本人口学统计特征分析
本研究的有效调查样本数为713个。其中教师身份样本数175人(专任教师身份样本数131人,管理岗位教师身份44人),学生身份样本数515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4.54%和72.23%,总体来看学生样本占比较大。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开发了一些文化产品、树立了一些校园文化标志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其中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方向、建设主体、建设观念和建设的人文内涵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设方向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重物轻文”,活动缺乏创新,主流导向不明确。调查数据显示,有33.48%的人认为当前校园面临着偏重物质文化建设的问题,同时有53.13%的人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忽视精神方面的建设及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类型活动,57.59%的人则认为缺乏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另有36.16%的人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存在品味较低的问题。可见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倾向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而缺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深层次挖掘,建设方向不明,“主旋律”引导不够。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既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又具备其职业特色,突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方向引领、氛围打造、文化传承的作用,凝聚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之魂,防止校园文化建设空洞化、表象化、形式化。
(二)建设主体偏单一化
目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打造往往过度依赖于学校组织机構本身,师生在其中更多的是参与的角色,而并非建设的角色,自然师生参与性、积极性就不高,处于被动接受、执行的状态。长期以往,就造成了部分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小,范围越来越窄,缺乏多元的互动而更多的是单一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方面,25.63%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个人和学校的发展,70.39%的人则认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可以看出“校园人”对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因此,校园文化的打造和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师生积极参与,双方共同努力更容易取得好成果,从而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与良性循环发展。
(三)建设观念较为淡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观念较为淡薄,对其建设内涵的理解较为片面,系列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且被动参与情况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系统;缺乏良好和形式正确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来为后期建设校园文化实践基地打下基础;缺少以实践校园文化为宗旨的活动发起组织,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统一性不足,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度和配合度。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我们需重视综合校园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加师生对校园文化打造的认知。调查显示,有58.95%的人认为学校与师生的积极配合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由此可见大部分师生认同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打造的积极作用,因此积极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校方和师生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对高职院校独特优秀校园文化的打造能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四)人文内涵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的氛围吸引力不足,53.23%的学生日常活动频率最高的地点是在宿舍,这从侧面可看出当今校园文化的氛围还不足以吸引学生主动走出宿舍,校园内缺乏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平台来吸引更多学生走出宿舍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且活动的重复性、同质化比较严重,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特色活动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活动可能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初步需求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拓宽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维空间,避免同质化、片面化发展,增加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人文特色和内涵性认识。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打造专业化的、创新性的与自身校园气质相符的独特文化,从而深化学校文化打造的人文内涵。
四、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工匠文化能够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校园学风与氛围,于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而言,可以起到熏陶情操、建构健康人格与良好风貌、塑造与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院校领导、教职员工、在校生以及包含历届学生在内的校园文化综合建设主体,推动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共同发展,使校园文化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支持。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受到优良品质的陶冶,领悟工匠文化的重要性。
图1为工匠精神四个内涵引申出的文化词汇,从图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内涵所发散的均是可吸收为校园文化的优秀文化。从调查结果来看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技艺高超、耐心专注、敢于创新、爱岗敬业被认为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从“工匠精神”当中吸取的内涵,其中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和耐心专注尤为重点加入对象。因此,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
在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方面,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同继承传统、精雕细琢、创新求变、与时俱进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创与搭建“工匠型”校园文化发展平台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精神文化的建设能力和水平,推动“工匠精神”在校园内的弘扬与传承、创新,为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设立更多有氛围、有引导、有意义的校园文化实践平台。
五、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彰显与弘扬路径
透过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存在着的方向不明确、建设主体偏单一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人文和内涵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对应建议和建设规划,概括提炼出“三一三路径”:三统一、一规划、三阶段。
(一)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工匠精神发展的三个统一
1.坚持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统一
现如今,部分高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尽量有形化,通过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地、整体规划文化环境、制定完整规章制度等具体措施作为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并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受到优良品质的陶冶,领悟工匠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坚持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统一,使工匠精神、工匠文化成为知识教育的有力支撑点,以文化教育促知识教育,在校园中形成衍生出具有工匠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2.协调提高学术与实践的统一
重视建设创意校园文化实践基地的重要性与努力营造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工匠精神的氛围的必要性。高校应当坚持采取有效形式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学术与艺术相结合,传承工匠精神与创新工匠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还应在优化知识习得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将实践贯穿于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在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同时在内外职业生涯兼修、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学术与工匠精神基础建设的统一
加强营造浓郁学术氛围、追求极致专业技能、加大创新教育力度,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意识,弘扬在工作生涯和学习生活之中追求精益求精精神,并且使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参与建设角色,而不仅仅是文化活动被动参与的角色。高校可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推行制度,通过文化系列讲座和文化实体产品推广、设计,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推行与实施,从而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在校园文化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营造校园文化整体生态,从而打造一种良性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将“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高校的文化建设理念,建设新时代特色文化校园。
(二)打造长期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体师生代代奠基,薪火相传,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为国家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可以统一组织,建立起校园文化建设团队,从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战略性部署,统一规划,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现结合调查研究分析结果对校园文化基地建立的未来提出三个阶段的规划建议:第一阶段主要开展工作为构建理论体系、落实文化基地建设、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第二阶段主要开展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融入工匠精神内涵、完善文化基地建设;第三阶段向周边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及建设经验、打造多支文化建设队伍,帮助周边高校进行文化建设、以独家探索的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知识经验进行文化创业,具体设计如下(表1):
六、结语
本文是對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厚植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初步探索尝试,由于自身学术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所调查样本的比例所限,本文必不可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改进空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外显,每所学校都有其固有的精神特质,将工匠精神吸纳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5],能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先天工匠精神的养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中得到与往不同的解读,当代青年教育所缺乏的正是这一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技艺高超、耐心专注、敢于创新、爱岗敬业”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高校更加应注重综合校园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并将其传播到学生群体中,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带到学生身上,以潜移默化、鼓励参与、积极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受益的同时带动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多样化、系统化和有效化。从而开发建设不一样的工匠文化教育体系,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宋玲,王健慧,朱宏轩.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设计,2019,32(09):136-138.
[3]林克松.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机制与路径——“烙印理论”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3):70-75.
[4]韩叶龙.浅析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德育功能体系建构[J].职业,2019(16):96-97.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