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式武器装备:解放军第一次大换装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式万国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逐渐从“万国造”更换为苏制武器,这不仅使解放军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也使得后勤保障更加便捷。

名副其实的“万国牌”

新中国建国之初,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裝备杂、型号不一,不配套、难成系列。基本上都是战场上缴获的装备,仅枪炮就有110种样式、82种口径,产自20多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万国牌”。

二是重武器少、火力弱,大口径火炮与坦克装甲车辆成为军中珍品,地面压制火力与陆战突击力量还未形成。火炮不仅数量少而且口径小,其中迫击炮占绝大多数,占了火炮总量的八成之多。

短板与缺陷:换装迫在眉睫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万国牌”武器装备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志愿军部队在装备硬件上的种种短板与缺陷,随之暴露无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对当年入朝初期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作了比较分析,把这种差距概括为“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

正是这种巨大差距,导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备受美军战机、坦克、火炮的欺凌。换装,成为包括志愿军在内的人民军队的当务之急。

苏联军援成为唯一选择

当时,国产自制的只有步枪、手枪这类轻武器及小口径的迫击炮、无坐力炮、山炮等,且数量很有限。无论是缴获还是自制,都无法满足全军装备之巨大需求,亦无法提升装备档次。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又实行封锁、禁运。环顾宇内,只有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愿意并且能够援助我国。从苏联进口武器装备和技术,成为当时唯一可选择的途径。

1951年5月25日,受毛泽东、周恩来指派,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率中国政府兵工代表团乘火车前往苏联。行前,毛泽东当面嘱咐徐向前,同苏联谈判,一是购买武器装备,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发展自己的兵工厂。

谈判持续了4个多月,中苏双方敲定了装备订货协议,苏联提供中国60个师的武器装备,除1951年运交10个师的装备外,其余50个师的武器装备,从1952年初起,每月运交1个半师的装备,到1954年,计划分34个月全部运完。

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时,志愿军炮兵已发展到拥有各种火炮14986门。连美军和韩国军队也不得不承认,经过3年战场磨炼,志愿军战力已经今非昔比。

这次苏式武器装备大换装非常迅速,全军装备从“万国牌”走向单一的苏式装备,几乎就是在短短三五年之内完成。

(摘自《党史博览》 张晖/文)

猜你喜欢

苏式万国抗美援朝战争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即将开启!独墅湖边的“新苏式”工作
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
咏月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领悟新教材
“苏式”与“教育”
万国鹏:跟着梦想的方向去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