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能
2019-09-10王安栋
王安栋
摘 要:信息技术的开展主要为师教师将教学重点以图片和视频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集中的精力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则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元素、增添学习乐趣、推动学生学习理解,从而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度优化,我们要积极的在教育教学中重视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积极的去研究和探索合理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不断的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能,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巩固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笔者就着重探讨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小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天生喜欢新奇事物,特别是容易对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兴奋之情。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片信息,而且这些图片信息大都以卡通的形式表现,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但相对网络来说,内容展现形式仍稍显不足。网络中有着丰富的影音讯息和强烈的声光刺激,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非常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身心投入。这些声音和画面,可以把教材知识直观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努力跟上学生的潮流,了解当前学生中流行的话题和他们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等,在准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材前多倾听学生本身的意见,从他们自身意愿出发,不断整理更新素材,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精简教学结构,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学结构的冗杂,学生往往难以整节课都保持高度的精神专注,教师运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则可以通过在课下提前准备微课程的视频素材,来将教学重点整理到微课程中,再通过在授课时进行播放和讲解,促进学生对微课程播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便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教学重点,而剩余的课堂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便能够精简课堂教学的结构,使教师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教学授课。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课时,笔者便在课下提前准备课件所用到的示例,笔者在课件中,先是简单地介绍了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的基本含义和性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回忆起这四则运算,随后,笔者又播放出一个日常超市购物的场景,为学生在视频中建立一个购物的数学模型,而这个数学模型是学生在生活中所非常熟悉的购物场景,能够使学生自觉地代入其中,这便使学生能够初步地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而后,笔者再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混合运算法则。在这节课堂中,笔者运用微课程课件来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导入、授课,而后笔者再进行总结时便更加简单了,这便使得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开阔学生学习思路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學习能力。但传统小学几何教学有教师板书压力较大、展示几何图形不标准、后排学生容易看不清等等问题,所以多媒体教学就渐渐兴起。多媒体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就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完成课堂教学;其次就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减轻教师备课的压力,减少几何板书占用的课上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习不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这课习题:一个长26cm,宽13cm,高10cm的长方体盒子(1)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和他相同的面是哪个?(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3)那几个面长是26cm宽是13cm?这一题考察的就是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没有实际物体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想象出物体具体的样子,我们通过多媒体就能将物体的形状轻松的展示出来,还能够最大程度按照题目要求的比例来展示,通过立体图形的旋转展示,极大的降低了题型的难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不断的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去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积极的就信息技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断的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效能,有效的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6):195.
[2] 赵淑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所引发的思考[J].学周刊,2019(1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