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下的向日葵
2019-09-10高楠
提到梵·高,你会想到什么,是向日葵,是扭曲的星空,是他的那只耳朵,还是他生命的结束。
很多人了解梵·高是从向日葵开始的,尤其是那幅广为传播的黄色花瓶中插有12朵向日葵的布面油画。关于这幅画的解读也有很多种,厚重的油彩下,是生命力、是希望、是释放、是寄托、是挣扎……
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差里,无论人们加诸其上的是真实还是夸张,都无疑是对这幅作品、这位画家的一种怀念与肯定。
如今,梵·高生前的画作被临摹、被印刷、被欣赏、被传播,人们把它们挂在家里墙上、印在衣服上、存在手机里,独自欣赏或者分享给朋友、家人、陌生人。人们偶尔会谈论起这位画家,或真实或虚构,为他惋惜也有唏嘘。他短暂的生命、他的经历、他的死亡,无疑都带有了某种戏剧色彩,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和探究,而在这当中必然出现误解和偏颇,历史已经留在过去,或许是非论证已不是最重要的,然而我们依旧可以循着他曾留下的痕迹去试着对画家有更多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
梵·高的作品是艺术品,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时间给出的最好的答案。那么,梵·高的艺术究竟是什么呢?
他说,对我来说,就是努力画出真实。
我认为,那种真挚的、强烈的想要去表达的欲望,倾泻而出的情感,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热爱,不顾一切的释放,以及小心翼翼的、有所保留的犹疑,都是梵高,都是他的艺术本身。
如果说艺术家所从事的事业是如实呈现自己内心所要传达的世界观,那么可以说,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到自如地表达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顺利地做到。从意识的产生到表达,这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大部分艺术家需要走过很长的道路才能找到表达的途径和方式,这中间会历经无数纠结和反复,而最终所传达出的效果是预想的多少也未可知。而有的艺术家天生就可以,这个天生指的不是出生以来,而是从他们意识到艺术所在,产生艺术思维的开始,便能自如地将这种感受性的东西通过作品传达出来,这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更是一种不自觉的表达,甚至艺术家本人都未必能及时发现。在这一点上,梵·高无疑是幸运的,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能看出一种梵高式的艺术气息,而这种幸运并不是天赐的,而是来自艺术家本人的积淀,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反馈。
没错,艺术家应该是敏感的,对自己、对周围世界,在触目所及中发现常人所不察的细节和感人之处。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挖掘出表象之下的真实。而越接近真实的人越需要有清醒和固执的头脑,往往也更孤独与痛苦,这是这个世界的公平也是不公。
而梵·高,在众所周知的感性之外,有着无比理性的思维。
梵·高生前,曾与自己的弟弟提奥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他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绘画过程的自省、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以及生活琐碎、喜怒哀乐倾泻而出,在这些文字当中可以窥见一个更为生动、复杂、鲜活的灵魂。
他很清醒,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绘画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他无比热爱绘画,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想尽一切方式方法维持绘画所需要的客观物质材料,尽可能地寻求途径获取艺术相关的知识资料。
他无比努力,“我希望画出尽可能多的习作,因为这是创作作品的基础”,他坚持外出写生,以保持自己观察的视野和能力。
他重视并喜爱素描,反复强调透视的重要性。
他临摹米勒的画作,读有关解剖和透视的书,“这种学习是必须的,有时候这种书非常乏味,但我仍然会很好的学习它们。”
他自我鼓励,“我画的越来越好了,尽管还不完美,但慢慢好了起来。”
他对学习之渴望,令人惊讶,甚至到了渴求的地步。
他会因为自己画的糟糕而情绪暴躁,也会揶揄自己弄满油彩的不够整洁的衣服。
他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感动,一位本不必来的模特儿妇人担心他的晚餐没有着落,为他带来一盘豆子和马铃薯。
……
梵·高的画,有扑面而来的真诚感,而这一定是与他本人的特质所契合的。
他说:“对艺术品而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宁为了一幅严谨的习作增添麻烦,也不愿投机取巧,以讨好大众。我偶尔心中烦闷,想过走一些捷径,但思考之后,我说:喔,不,让我忠实于自己,以一种粗犷的风格来表现纯朴、粗鲁但真实的东西。”
这一特质,决定了他以何种心态面对自己的画布,他经常会有对一个对象的反复描摹,对同一种构图下色彩的反复尝试,也曾为《吃马铃薯的人》绘制了约50幅农夫头像。而他的画面中那些细心经营的构图、变化丰富的线条、主观处理的色彩,是粗犷之下值得去品味的种种。
梵·高的画,有着强烈的生命力,那些鲜活的、生动的、感人的色彩和笔触,来源于画家本人对对象所产生的共鸣,是同理心的表现。
不论是他画的素描、水彩画,还是油画,不论是前期偏灰色的色调还是后期愈加丰富的色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试图传递出表象之下的另一层真实。
他画挖掘者、播种者,画牧羊人、老农夫,画夜色、灌木丛,画向日葵、鸢尾花,画一双旧皮鞋,画一把椅子……
他画自己热爱的一切事物。
他热爱大自然,他的一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自然,画里的和现实的。
他说,尽量多出去走走,保持你对大自然的爱,因为这是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艺术的正确道路。
他说,一个人需要倾听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而非画家的语言。
他说,对事物本身、对现实的感觉,比对图画的感觉更重要。
他热爱劳动者们,同情穷人和弱者。
他说,在巴黎,还有比秋天和教堂更美之处,那就是穷人。
他说,一双劳动过的手,是美的。
正是这些浓烈的饱满的情感,促使画家画出一幅幅能够打动人的作品。而梵·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的热爱,其本质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
在画一幅名为《树根》的作品时,他试着以描绘人物的情怀来描绘景物,表达为生命而挣扎的意味。人的情绪、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将其放置在自然景物之上,这是可爱的、生动的、鲜活的。而他所画的人物往往有着鲜明的情绪性,传递出浓重的故事感。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態;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换言之,就是生命”。
他反复说,希望自己能画出心中所想,他心里的脑海里的种种,必须通过画作表达出来。他做到了,其实他的作品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梵高。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梵·高的画变得愈发不受控制,疾病对生命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那些扭曲的油彩,像是要流出画布表面一般,它们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自主地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像烟花一样,把最灿烂的瞬间留在了最后一刻。
有人说梵·高像一朵向日葵,那么他一定是站在背光下,热爱着周遭的一切,努力地生长着,即使艰难,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阳光。
作者简介:高楠(1991.4—),女,汉族,籍贯:陕西延安人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美术,研究方向:造型艺术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