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9-09-10白贺兰张继张东伟马小黎任慧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特色农业甘肃

白贺兰 张继 张东伟 马小黎 任慧

摘要:特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也是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减贫惠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基于对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催生内在发展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土地流转、金融投资、保险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经营需求;完善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打造过硬品牌优势等对策。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12-0061-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12.016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BAI Helan 1, ZHANG Ji 2, ZHANG Dongwei 1, MA Xiaoli 1, REN Hui 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benefiting farme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 Gansu Province,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erfecting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give birth to internal development momentum,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land transfer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insurance servi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improving the quality standards and supervision system to create a strong brand advantage.

Key words:Gansu;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Industry distribution;Countermeasure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1 ]。发展具有地理、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2 ]。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类型多样,形成了马铃薯、蔬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六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成效不明显,以及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弱、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不足、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等问题。

1   特色農业产业化发展动态

1.1   国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70 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社会服务保障、农业科技转化、教育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如采用合同制、企业集团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协同组织等产业化经营模式[3 ];注重法律保障,提供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等社会化服务保障[4 - 5 ];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科研,兴建农业科技园区等促进农业科技转化[6 ];制定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技能培养,普遍推行“证书制”,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1.2   国内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动态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探索与实践,比较成功的典型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hm2,年产量450万多t,产值约48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成为寿光市的重要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经营新格局[7 ]。组建了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推广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成果430项,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化发展[8 ]。云南创造了全国闻名的“云花”品牌,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地[9 ]。2017年云南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达10.4万hm2,总产值503.2亿元[10 ]。全省从事鲜花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达   2 000余家,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11 ]。已初步形成以鲜切花,盆花等观赏花卉;灯盏花、石解等藥用花卉等种植区域布局[12 ]。“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公司+花农(花农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花卉产业种植与市场契合度,并衍生出花卉旅游业、花卉文化、花卉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产存量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3 ]。2017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10万头,牛奶产量693万t,均居全国第1位,产能约占全国行业总水平的1/5[14 ]。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等地区为核心,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区为基础,横跨东西、覆盖全区的优势加工企业聚集带和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了伊利、蒙牛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分别位列全球乳业20强榜单第8位和第10位,行业优势明显[15 ]。“公司 — 奶站 — 奶户”“奶联社”、公司制奶场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点,互为补充,成效显著 [16 ]。

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

2017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hm2,总产量260万t,面积与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及加工的重要基地。生产布局上,初步形成中东部高淀粉型及鲜食型马铃薯基地、河西走廊灌区及沿黄灌区休闲食品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陇南与天水早熟鲜食型马铃薯基地和高海拔冷凉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区域[17 ]。营销能力持续提升,建成马铃薯交易市场60多个、购销网点3 000多个,有运销大户4 000多户,营销从业人员10万多人[18 ]。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t,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19 ]。在加工方面,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t[20 ],形成精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变性淀粉4类加工链条。品牌优势凸显,全省共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近40个,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产品5个,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的有临洮县的“腾胜”牌、安定区的“鲁家沟”牌、陇西县的“清吉”牌马铃薯、通渭县的粉丝以及安定区的超兴精淀粉等[21 ]。

2.2   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甘肃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优化,基本形成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     区[22 ]。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56.98万hm2,总产量2 106.47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净面积达10.93万hm2,产量579.71万t,占全省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9.18%和27.52%。全省有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个,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t,实际加工量618.49万t。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果品烘干房0.2万座,烘干能力0.4万t。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104家,蔬菜保鲜库82家,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t,交易额达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实行子母商标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

2.3   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陇东地区、河西走廊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年出栏肉牛占全省62%;以河西走廊、中部(白银、兰州、定西)、南部(临夏、甘南)为主要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年出栏肉羊占全省87%。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涉及肉类加工企业42家,乳品加工企业30个,草产品加工企业74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紫花苜蓿加工厂20多家、皮革加工企业3家。在全省各地分布着“靖远羊羔肉”餐馆800余家,“德赛” “首曲”加工羊肉成为甘肃品牌产品。

2.4   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

2017年,甘肃中药材播种面积30.10万hm2,总产量123.26万t[23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有重点药材品种267个,占全国比重为75%,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居国内前列,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陇南和定西市。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80万t,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4以上。驰名中外的当归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年产2万多t;党参1.1万hm2,年产1.5万多t;红(黄)芪种植面积将近1 300 hm2,年产达600 t。冬花、贝母、柴胡、防风、甘草、杏仁等也都是甘肃重要的出口创汇药品。中药制成品也正向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

2.5   优质林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7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57.7万hm2,总产量680万t,总产值267.7亿  元[24 ]。形成了天水—陇南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其中,苹果产业优势最为显著,全省有18个国家级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主要分布于陇东、陇南和中部地区[25 ]。建有6个省级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扭转了苗木依赖外调格局。有7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静宁苹果”“平凉金果”获中国驰名商标,“花牛苹果”“庆阳苹果”“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10余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2.6   制种产业化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2016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0.8万hm2,年产量约60万t,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49.5%和40.7%,均居全国首位[26 ]。目前全省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90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企业116家、杂交油菜种子企业5家、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18家,全国种业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均在甘肃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全省有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43家;有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生产线96条,种子年加工能力60万多t,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3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小、 同质化明显, 标准化程度低

一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主要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企业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小农经营还比较普遍,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推进速度较慢、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不利于特色产业加工及国际贸易,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明显。部分地区简单复制外地成功经验规划当地特色产业,难以形成竞争性强的优势产业。三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数的0.2%。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在普通个体种植户或养殖户身上尤为欠缺。

3.2   农业合作组织管理简单粗放, 成效不明显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农业合作组织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社无合作的现象普遍,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由农民组成,经营管理理念、知识缺乏,导致合作社制度规定不健全,运作机制不顺畅,短时间难以盈利。部分农业合作组织成立时情绪高涨,但成立后经营不善,无法实施利润返还或按股分红,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显著下降,难以有效为农民服务。

3.3   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一是甘肃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人才基础薄弱,大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过来,缺少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和营销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组织运营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能力不足,大大限制了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融资渠道狭窄,抗风险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3.4   ;產业链短,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全省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进入流通领域,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比重较低。同类小型加工企业数目多、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资金周转周期长,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全省生产的马铃薯70%~75%直接用来食用或粗加工淀粉、粉条或者饲料;苹果仍主要以水果形式出售。奶业也只有“庄园”一枝独秀,且仅占据省内市场。其他产业加工转化能力更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仅40%~50%,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已达到90%左右。

3.5   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

甘肃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农产品普遍缺少产地储藏、保鲜设施,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流通成本高,冷链建设、加工配送等各环节衔接不够,导致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农户和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敏感,造成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产品集中上市。

3.6   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规定不明确,操作性差,难以推广实施。对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处罚力度过轻,生产者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缺乏反映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偏低,不利于高标准、规模化拳头产品的培育,影响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制约龙头企业乃至整个特色产业的发展。

4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根基

一是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以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加强耕地整理修复、促进集中连片种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基础网络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信息流通。二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增加蔬菜、林果、养殖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投入,如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智能温室、防雹防虫网棚等设施装备的提升改造,以及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建设。三是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4.2   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催生内在发展动力

大力发展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效衔接农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基本构成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适当向本地龙头企业倾斜政策,帮助龙头企业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构建起纵向一体化的规模种植、技术研发、加工销售,横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间的产供销、贸工农横向交织和有机互动的立体网络,培育品牌效应强、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足、辐射带动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4.3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实行科技创新首席专家负责制,整合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资源,选择20个左右主导、优势和特色产业,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组建专家梯队,形成需求拉动科研、专家团队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构建首席专家—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和农户参与的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首席专家和功能研究室协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综合试验站开展试验示范集成配套、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大规模推广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4.4   健全土地流转、 金融投资、 保险服务体系, 保障农业经营需求

建立健全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引导信贷、工商、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农业,创新抵质押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经济作物收益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下调保险费率,提高补贴和赔付标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补偿作用。

4.5   完善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 打造过硬品牌优势

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建立有关标准动态跟踪制度,优先将龙头企业以及各类示范基地纳入追溯管理,逐步将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平台,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加强完善检测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监测分析,实行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严重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赵保佑,张成智.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15-20.

[2] 徐雪高,张照新,武   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减贫案例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3-27.

[3] 郭生河.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启示[J].  福建农业科技,2012(1):151-154.

[4] 唐邦勤.  国外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08(5):3-6.

[5] 王   娜,孙帮俊.  国外财政支农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研究導刊,2013(20):154-155.

[6] 郑江波,崔和瑞.  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4-16.

[7] 王   娜.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11-14.

[8] 李晓蕾.  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3-24.

[9] 魏建美,李   庆,卢   慧,等. 特色农业发展背景分析及经验启示——基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视角[J]. 农业与技术,2015,35(7):170-172.

[10] 程   浩.   云南:擦亮“云花”品牌 鲜切花产值全球第二[EB/OL].  (2018-07-19)[2018-10-06].  http://yn.people.com.cn/n2/2018/071 9/c378439-31832717.html.

[11] 云南网.   云南大批鲜花上市 花卉市场迎交易高峰[EB/OL]. (2018-02-11)[2018-10-06].  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18-02/11/content_5082785.htm.

[12] 陈   名.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31-32.

[13] 盛军锋,贺建锋.  国内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区域比较研究[J].  云南科技管理,2002(6):35-38.

[14] 康丽娜.  内蒙古做强乳业正当时[N/OL].  (2018-02-11)[2018-10-06].  http://www.cnfood.cn/difangxinwen125487.html.

[15] 张   杰.  内蒙古乳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9-15.

[16] 刘   娜.  内蒙古奶业发展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33-35.

[17] 魏胜文,乔德华,张东伟.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57-62.

[18] 马   克.  2014中国定西马铃薯博览会10月10日举办[N/OL].  (2014-09-27)[2018-10-06]. http://rb.lzbs.com.cn/html.

[19] 甘肃省人民政府.  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回顾[EB/OL].  (2017-11-03)[2018-10-06]. http://www.gansu.gov.cn/art/2017/11/3/art_35_ 325583.html.

[20] 张英莺,张俊莲,邢   国,等.  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调查[J].  甘肃农业科技,2013(4):38-40.

[21] 中国供销合作网.  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将于9月16至17日举行[EB /OL].  (2010-09-13)[2018-10-06].  http://www.smets.gov.cn/news/qxbd/2010/913/1091382045H35F4H3FC F4BHG6H8F61_2.html.

[22] 甘肃省统计局.  201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8-05-07)[2018-10-06]. http://www.tjcn.org/tjgb/28gs/35593_3.html.

[23] 康天兰,刘学周,曹占凤,等.  甘肃中药材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19(1):90-94.

[24] 搜狐网.  甘肃启动林业科技扶贫 促多领域产业“开花结果”[EB /OL]. (2017-06-24)[2018-10-06]. http://www.sohu.com/a/1516 57930_119689.

[25] 李向东,李国梁.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中国果树,2017(1):91-95.

[26] 张文超.  甘肃打造10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EB /OL]. (2017-08-14)[2018-10-06]. https://www.zg3n.com.cn/article-53693-1.html.

(本文责编:杨    杰)

收稿日期:2019 - 07 - 01;修訂日期:2019 - 10 - 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XMZ067);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16);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三百”增产增收科技行动项目(2017GAAS-CGZH-03-09)。

作者简介:白贺兰(1987 — ),女,甘肃会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Email:583432907@qq.com。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特色农业甘肃
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第17站甘肃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江西省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