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课前的有效预习策略

2019-09-10熊淑琼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有效预习历史课堂学习习惯

熊淑琼

摘要: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初中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误区,以预习历史课本为例,试从预习时机把握、预习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两方面阐述如何有效预习。

关键词:有效预习、历史课堂、学习习惯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一书中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即“预、预先”,指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谋虑,准备了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个道理映射在学习过程之中,就是强调自主预习的重要性。那什么是预习呢?《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层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自主阅读教科书的方法”。因而学会自主预习不仅是历史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更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中,自主预习往往成为了学习过程中最薄弱最易忽视的环节,有人称它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学生课业负担重。现在的初中生单单完成作业就已经筋疲力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预习;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尤其是针对历史学科这样“死记硬背的副科”,往往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学生缺乏预习的方法以致于预习流于形式,低效甚至无效;预习作业完成与否,难以量化,学生难以把握,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认为“预习作业就等于没有作业”;另外在预习时机、时长的选择以及预习深浅的把握等方面都存在误区。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做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那究竟应该怎样预习才能有效呢?

一、预习时机的把握——温“故”知“新”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要根据先学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应当选在完成前一课或者前一阶段的知识的复习任务之后。复习与预习常常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因为历史学习是一个史实积累的过程。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初中阶段历史教材的编排尤其注重时序性,因而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逻辑上一脉相承,不可中断。如在预习岳麓版九年级《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一课时,首先要复习回顾上一个单元的相关知识点:中古时期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教会和教皇不仅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中世纪欧洲的精神支柱。11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市民争取自治权,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寻找现实的幸福、人生的价值。从而反对教会对人思想的控制……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预习方法与策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反复阅读对理解文意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预习首先也要会阅读教材。怎么读呢?我认为历史预习也可以量化成读三遍课文。每读一遍,设定目标不同,收获自然不同。

(一)“走马观花”,初读课文。

第一遍快速浏览课文,从结构上把握课文。主要看大小标题,看课文由哪几部分组成,粗略判断课文类型:是单独历史事件、某个主题的多个事件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活动。

(二)“不求甚解”,通读课文。

第二遍通读全篇课文,包括所有大字、小字部分;插图、拓展材料、课堂问答、课后思考题等等。并在通读课文过程中划出关键词(如时间、地名、人名、书名等等);提纲挈领、承上启下、总结性句子,另外就是“是”、“最”字句。在阅读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句也要作上标记。

(三)“抽丝剥茧”,深读课文。

第三遍深读课文,这是最关键的。学生通过前两遍阅读已经从宏观上把握了全篇课文整体框架之后,找到课文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与联系,初步整合知识。

1、找出关键词,提炼信息,整理预习框架。

(1)编写大事年表、画时间轴。

对一些时间跨度大、事件众多的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不仅使整篇课文线索更清晰,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这也是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的。如在预习《西方文明起源》这一课,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一目,因为时间跨度大,事件多,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罗马共和国兴亡的线索:罗马建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诞生(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

(2)编写预习提纲。

历史学科不同其它学科,有其独特性。一篇课文往往讲述的是一个完整事件或者是几个相同主题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划出的关键词和信息列出提纲。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通过预习可以列出這样的提纲:

(3)制作表格。

一般对于同一主题的知识在预习时可以用列表格的形式,使其一目了然。当然这就要求通过深读课文,进行简单归类整合,找到它们可比较的地方。比如:《世界三大宗教》这一课,可以制作这样的表格:

(4)制作名片、编写人物小档案等。

比如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课文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如“给孔子、老子等思想家设计名片”、编写“汉武帝、秦始皇”的人物小档案。不仅提炼了重要信息,也使预习的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姓名:孔丘

性别:男

年龄:2000多岁。

国家:春秋鲁国人

头衔: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

主要主张:“仁者爱人”、“因材施教”等

2、刨根问底,置疑课文。

最后,可以记下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时间、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途径,自己解答;也可以留与课堂,师生共同探讨。

当然,对预习时长与深浅的把握上要注意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必条分缕析,咬文嚼字,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毕竟预习只是为新课学习作准备,切忌本末倒置。除了上述阐述的方法外学生还可以尝试画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课后思考题带着问题预习。另外老师也要尽量使预习作业具体化,如编写导学案、布置学生至少提几个问题等等。还要加强对预习结果的检测,如可以进行课前抽查提问、小默写的方式来检验。

总之,在历史课堂上学会自主预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是打开历史课堂的金钥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礼记.中庸》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3.《现代汉语词典》

猜你喜欢

有效预习历史课堂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