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象耳样板”
2019-09-10邱晓媛
邱晓媛
派出所名称:四川省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象耳派出所。
建所时间:1975年。
辖区状况:辖区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区及象耳镇,成昆铁路及复线,省道103、106,成乐高速公路纵横其间,是全球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硝基复合肥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丙烯酸酯橡胶生产基地。
警力配备:现有民警12人,辅警12人。
荣誉:2015年被四川省公安厅评为“一标三实”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17年获评眉山市公安机关“十佳”派出所,2018年获评眉山市“十佳政法单位”,涌现出四川省公安基层基础先进模范、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和眉山市优秀人民警察等先进个人,被省公安厅记集体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民十佳服务窗口”“党员示范窗口”。
象耳镇作为典型的工业重镇,承载着眉山“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功能。面对近年来园区的经济增速加快和蓬勃发展的势头,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象耳派出所不断提升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由“我为人民管治安”和“管好治安为人民”的工作格局向警、企、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派出所的“硬环境”全面升级、“软实力”全速提升、“好形象”完美塑造、“正能量”有效释放,已然成为代表眉山公安队伍的“象耳样板”。有了“金刚钻”,敢做“瓷器活”。象耳派出所率全省之先,首创“办事不出乡镇,服务就在眼前”的承诺服务,辖区企业、群众的全部户政、出入境、行政审批业务都可以在派出所一次性办理。2016年开始,派出所承接22项县级行政许可、18项公共服务、2项行政确认及3项其他行政业务办理,“放管服”改革成果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2019年4月24日,四川省副省长、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叶寒冰到眉山调研公安工作时来到象耳派出所,对派出所争创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予以肯定和期许。
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参与感
“自从进了五里墩社区党支部兼职副书记,经常参加支部活动,不仅将工作与社区有效衔接了,与群众的距离也更近了一步。”社区民警罗松感慨道。
2019年以来,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最强党支部”的外延作用,经上级批准,派出所所长进乡镇党委班子、党员社区(驻村)民警任社区(村)支部副书记。得益于此,派出所民警在社会基层党组织的参与感有了平台支持。
除此之外,派出所在开展“三会一课”日常学习活动的同时,引入常态化谈心机制,实行每周重点谈、每月约访谈、每季集中谈、每年家访谈、特殊情况随时谈,谈心谈话从民警延伸到民警家庭,争取家属对民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派出所从身边小事细处着手,于无声处不断浸润和升华党员民警、辅警的党性觉悟,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近日,派出所在全所范围内开展每日“四不忘”(不忘佩戴党徽、不忘读一遍入党誓词、不忘驻足党员承诺墙、不忘浏览“学习强国”)活动,把入党、入警的价值理念和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活动在民警当中引发共鸣。
精耕细作,完善职业考核标准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2016年以来,眉山市公安工作会议、基层基础工作会议、公安政治工作推进会议等市级现场会毫无例外地选取象耳派出所作为了参观点,原因很简单:象耳派出所总能让与会者眼前一亮,不仅有令人叹服的硬件以及规范整洁的外观,而且精细化管理等“软实力”也让人刮目相看。
派出所建立以风险防范、基础信息、要素管控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评优评先机制,充分调动民警、辅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全所形成人人有事干、个个争优先的良好氛围。所内结合实际,制定了23项精细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质效。由每周带班所领导担任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不仅负责日常工作,还要肩负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日常监督管理的职责,对派出所内务管理、业务推进、考核考评、警务室管理等事项直接负责。这一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约束、激励和习惯养成三大功能效应。正是由于分版块压实责任制高频发力,派出所取得了2018年全省四类派出所“一网考”考核排名第一的佳绩。
协同调解,实现警企互动常态化
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象耳派出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矛盾全化解、平安可预见、服务在身边”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园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余崇强说:“园区众多‘首个’或‘冠军’企业,涉及多种矛盾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势必造成不良影响。”鉴于此,派出所要求企业警务室民警主动与重点企业及园区国土、综治等部门对接,合成式化解涉及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矛盾纠纷,并针对存在的疑难矛盾纠纷,积极构建以“管委会主导、公安跟进、乡镇协调、村组配合”为特色的疑难纠纷协同调解模式,有针对性地搭建起一条纠纷排查转送的联系纽带和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专项通道。同时借力企业安保力量,建立灵敏高效的社会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全方位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和违法行为信息。
2018年8月,中科兴业生产车间有两名工人因工作琐事积怨,平日里口角不断。为此,“老杨调解室”驻所民警杨光清介入调解。老杨可是派出所的“一宝”。他先后查看了出警记录,翻阅了案卷材料,又不厌其烦地走訪厂区工人,终于找到矛盾根源。随后,他利用下班时间到两家走访,旁敲侧击加以劝解。之后,老杨又回到企业,争取到了企业领导的支持。最终,由老杨担任主持人,在企业内开堂调解。在调解现场,老杨不做扩大解释、不做评价,将心比心,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面对个别疑难矛盾纠纷,派出所“不走寻常路”,按照“群众的问题在群众中解决”的思路,采取“以案促稳”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基础,确保“矛盾不上交”。
打防并举,实现平安园区立体化
实践证明,警企共建、友好协作是打造平安园区的有力保障。派出所积极拓展警企互动形式,还治安管理发言权给企业和群众,实现园区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治安稳定相结合的“双赢”局面。以“警企共建平安园区”为目标,制定和完善派出所-企业警务室-园区企业的联系协作机制和以点带面合成作战的治安防范体系,以“传统人防、智能技防、全域覆盖”指引构建起“天网”+“雪亮工程”+“社会资源”+“内部监控”的多网合一勤务指挥平台,成功打造了治安防范“象耳名片”。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由2015年的104件下降到2018年的21件。
派出所吸纳“红袖章”治安积极分子200余名,组建一支民警+辅警+社会力量的“1+1+N”治安巡逻队,形成“镇村联防”“镇企联防”的全覆盖、24小时轮防巡逻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巡逻联防专业办公室实现了“分兵屯驻,协同配合”“一呼百应”的辖区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治安防范工作格局,大大提高了园区见警率、管控率。
针对分布相对偏远的企业,派出所组织相邻企业整合防范力量开展联合巡防,防止防控出现“真空”。对影响企事业单位及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热点案件,派出所采取案件侦办与防范策略并进的举措,实现了“重防一方、破案一批;打击一处、平安一片”的目标。有段时间,辖区某小区连续发生多起摩托车被盗案件,象耳派出所采取掌控重点线索部位,线索采集与点位防范相结合,秘密监控与现行举报相结合,布置警力重点蹲守,一举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随即顺藤摸瓜,成功打掉一个流窜作案的摩托车盗窃团伙与销赃网络。派出所民警以警务室责任区为管理模块,每年统一组织警力对辖区单位开展拉网式监督检查,实行对象和业务双面覆盖,推出等级化信用监管举措,以“红、黄、绿”三个等级作为企业评判标准,实行预警机制,实施常规监督和中频率检查。近年来,象耳派出所累计为54家辖区企业规范了内保及消防工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72处,受到园区管委会、辖区党委、政府及企业的普遍好评。
品牌服务,升级警民关系传佳话
“周警官,我等你好久了。之前你们帮助我不能下床的老母亲办理的身份证,昨天已经拿到了。今天我正好赶场买了几条鱼,走!到家里坐坐,我母亲还要当面感谢你们呢!”这是民警周祥带领辅警下村走访时遇到的一幕。那一刻,周祥的内心暖暖的。
为进一步为辖区企业、群众服好务,象耳派出所深入落实“四个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效果“零投诉”的“三零”格局,让辖区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办事不出乡镇,服务就在眼前”的品牌服务。派出所本着建设集现代化、科技化、实用型、服务型元素于一体的多功能“一线堡垒”原则,以全新改造的警务室延伸多元化服务触角,将公安业务咨询、防诈防盗宣传等基础业务前移至警务室,真正让警务室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便民利民的“服务站”,并始终如一坚持人工+“自助”的“服務不止步、服务不打烊”工作方式,持续构筑和拓展信息化服务方式,推行“互联网+”思维,设立服务群众“网上窗口”,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同时对每月多发性案件的特点、规律进行梳理,形成《多发性案件预警信息》,转发到企业员工手里,提升其防范意识。
下一步,象耳派出所将继续总结符合本地实际的“园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经验”,创新服务理念,助推园区公安整体工作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