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失效井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效果评价
2019-09-10耿春颖刘波
耿春颖 刘波
摘要: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缝洞组合类型复杂、连通方式多样以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特征,随着油田开发,油藏整体能量下降,注水是补充能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但注水失效井比例逐年增大,极大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对其有效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注水失效井失效原因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失效原因油井类型结合生产过程中动静态特征,总结出注水失效井的挖潜对策并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类治理注水失效井效果显著,为后期类似注水失效油井治理提供技术方法。
关键词:碳酸盐岩;注水;注水失效;方法
塔河某厂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面积933.9km,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3×10t,截止2017年2月动用地质储量2.72×10t,标定可采储量3936×10t,标定采收率14.5%,至2017年2月底共有注水井189口,水驱覆盖储量1.21亿吨,水驱储量覆盖47.1%。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推进,注水失效井数达21口,且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油藏整体开发,因此对于注水失效原因进行精细分析并进行相应治理恢复产能至关重要。
1 注水失效井原因分析
(1)近井剩余油减少。多轮次注水,近井油水置换程度高,导致近井剩余油减少,人工油水界面抬升注水效果变差或失效,此类油井18口,占比85%。
(2)泄油体积突变。生产过程中地层垮塌或裂缝导流能力下降,能量指示曲线出现突降拐点,或注水指示曲线显示异常起压,表明泄油体积变小,此类油井2口。
(3)储集体发育程度差。井周储集体小,油气富集程度低,物质基础差。
2 注水失效井治理技术对策
2.1近井剩余油减少类注水失效井治理对策
(1)单井注气动用顶部剩余油。静态资料显示储集体发育或有二套储集体,溢出口较低,有一定存气空间,动态上能量指示曲线或注水指示曲线显示储集体结构完好的失效单井,通过注气三采,在储集体顶部形成人工气顶,动用顶部剩余油。
(2)高压、大规模注水动用远端剩余油。静态资料显示存在二套或者多套储集体,生产期间能量指数曲线显示远端持续供给或注水指示曲线有走平类型的注水失效油井,通过提高注入压力或加大注水规模,克服一套储集体与二套储集体间压力损耗,将注入水推入远端储集体,置换远井剩余油。以TO1井为例,该井首轮小规模注水500方,效果差,低产低效,动静态分析后对TO1井实施高压(最高24MPa)、大规模注水(4000m³),累计实施3轮次,增油3614t,生产效果明显改善。
(3)转单元注水动用井间剩余油。静态资料显示与邻井井间存在连通或同一岩溶控制因素。注水指示曲线走平,显示注入水外扩,此类型失效单井通过转单元注水井,构建井网,动用井间剩余油。以TO2井为例,该井在累计注采比达到0.83后失效,静态上显示与邻井TO3井连片性好,TO2井注水压力达到22MPa,压力走平可连续注入,后转单元注水,邻井TO3井受效明显,日产油由15↑20t/d。
2.2泄油体积突变类注水失效井治理对策
(1)酸化解除近井污染。生产过程能量指示曲线出现异常拐点下降,不能连续生产,或者注水过程中注水异常起压,不能连续注入,但停止注水有一定的压降,此类失效油井流动通道不畅可通过酸化解决近井污染。
(2)处理井筒恢复井筒完整。当井筒出现严重砂埋,注水困难,常规酸化并不能是通道改善,可通过处理井筒恢复生产。
2.3储集体发育差
(1)转单元注水,动用井间,补充邻井能量;(2)側钻,寻找新有利的侧钻靶点。
3 治理效果
通过对注水失效井原因进行精细分类,结合地质及生产动态情况进行分析,应用相应技术对策展开注水失效井治理,共计治理23井次,累计增油达到1.67万吨,治理效果显著(见表3-1)。
4 结论与认识
(1)在注水开发中,注水失效井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油田整体的开发效益,但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验证,将一部分失效油井转化为有产能的或高产能油井是可能的;
(2)通过对注水失效井的分析治理及治理后效果评价,可以看出:单井注水失效后,高压、大规模注水、注气三采、转单元注水均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旭,杨迎春,廖志勇.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效果评价[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0,6(2):59-64.
[2]张世亮,袁飞宇,海涛,丁磊,姚俊波.注水指示曲线在碳酸盐岩油藏措施挖潜中的应用及认识[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12):161-165.
[3]余璐,徐义钱,刘学子,辛显康.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实践与认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