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养老业务:市场未熟,模式在前
2019-09-10许千慧
许千慧
进入养老领域10年,万科在其中看到的仍是一个窄门和一个难以成为生意的模式。未来虽然明朗而美好,但目前这个通道内涌进了各色各样的人,开始有了紧迫感。
作为和长租公寓同步进入万科多元化战略的业务,后者已经在全国复制,而养老仍在摸索。从最初的社区内养老模式,到后来的社区嵌入型、机构型、CCRC型,万科在养老领域已经探索了数代产品,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还需要继续试错,寻找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方式。
“整个社会和行业还有很多痛点,比如养老的服务标准没有形成,定价机制也没有形成,品牌越大的企业做养老业务越担心风险”,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刘肖判断,养老行业的黄金时代还远没有到来,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走向成熟。
北京万科养老合伙人、北京万科养老管理公司总经理张银坦言,养老是一个长周期生意,不像地产开发项目那样可以快速周转,但运营风险却更高。
属于未来的生意
为什么要做养老?万科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祝九胜将其视做万科的“三次创业”,“我们做养老业务的目的是围绕城市发展、客户需求,构筑万科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全國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到2017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4 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在此背景下,万科在2013年提出密切关注新的细分市场机会,加大对养老产业园等业务的思考和探索,积极探索和培养新业务能力,持续为企业的成长注入动力。
刘肖认为,养老产业是窄门里的大生意,只不过行业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大生意的价值还远未被完全释放。
刘肖曾经要求北京的养老项目营销走得更靠前一点,并提出“0到1,1到10,10到100”的三年目标。2019年,万科强调“收敛聚焦,巩固提升基本盘”之后,养老业务也随着大的战略调整而放慢了脚步。现在这一节奏变为了“0到1,1到2,2到3”,万科养老业务作为配套业务的发展思路由以终为始变成了以始为终。
这意味着,如果只做1个项目能够打平,不要每年亏很多钱,并且符合商业逻辑检验,那么可以做第2个,再以此类推。刘肖将其称为“夯实每一颗棋子”。
北京万科对养老业务线进行了重新梳理,目前计划以两大产品线为主——突出专业护理能力的怡园和营造睦邻友好关系的随园。嘉园这条产品线则与随园合并,成为随园产品的失智专区。
如何成为一个“好生意”
在张银眼中,养老业务目前不是一个好生意。生意指的是有清晰营利模式,能够赚钱,可以复制的业务。
万科在经过了前期探路之后,逐渐将项目集中到两类模式中。
一是城市护理机构。对应的客户主要是半自理和失能失智的老人,对专业的护理康复甚至医疗有较强需求,对于文娱活动、精神满足的需求较少。
万科在北京的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就是此类模式的代表。2016年,北京万科与北控置业进行合作,对原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并开始负责具体运营。整个公寓共设有88个房间、100张床位,目前东西区都是住满的状态。
这种项目内部的管理相对简单,老人对护理是强需求,对其他服务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只要通过管理提高医护比就能够盈利。普通机构的医护比在1︰2到1︰3之间,如果低于这个比例就没法盈利,但万科怡园光熙长者公寓的医护比可以达到1︰4。
但这类项目非常挑地段,对公有医疗资源的依赖度较强。
二是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针对全龄长者提供包括自理、介护、介助在内的服务,是一站式的养老社区。
北京万科的随园养老中心走的是公建民营的资产模式,北京市房山区区政府提供地块并进行建设,万科负责运营,相对轻资产,存在一定缺陷。这种模式并非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盈利会受到政策限制,张银说,这种模式北京和各地还在摸索,目前没有成规。
万科北京区域下一步想尝试重资产的运营模式,目前正在洽谈一些养老项目,为未来的市场化运营做准备。
张银说,养老领域还很混乱,有想提前圈地的,有想以此卖房的,有想跑通模式的,大家都在摸索。张银说,在目前这个阶段,万科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有做养老的能力,比有多少个项目更重要。
养老是一个非地产门类
眼下,地产企业做养老业务的非常多,因为地产企业在土地开发和资金方面占有优势。但张银认为,养老行业和地产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近。
站在一门生意的角度看,养老在管理者眼中应该是一个单边业务。但转换成执行者的视角,养老项目集合了医疗、餐饮、生活、文娱、护理、酒店等服务内容,是不同行业形成的多边形“综合体”,完成所有环节,才能构建成养老服务的闭环。
“养老服务的水平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板子,每一块都至关重要,最终都会直接影响客户对服务的感受。”张银说。
老年人是服务的起点,但是他们不会管你属于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所以万科在管理架构上做了创新,把大量的专业岗变成了综合岗,让老人们有什么事儿找同一个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综合岗对应下面的专业岗,类似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
“大家都是合伙人,没有太强调职能上的划分。”一位项目综合岗上的管理人员说。万科之前的合伙人文化,给这种组织结构的推广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以光熙项目为例,人员架构遵循“4+25”模式,即4个轮值院长和25个护理员。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在于,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不用过多地请示和汇报,也没有那么多指派和传达。“我们就是运动员,没有领导没有教练,你去干,干错了有公司给你兜底。”
但让养老从业者不习惯的是地产的营销思维。地产开发重周转、重营销,喜欢大量蓄客、制造消化节点。但是养老机构的人认为,养老项目真正的营销周期是从老人住进来的那一刻开始的,服务不好他们可以随时决定走人。而项目营业之前的拓客宣传,预热时间太长反而不好,一般咨询的都是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他们如果满意就会希望尽快住进来,如果项目还没开业,他们可能会流失到别的项目,一时也难以再回来。
最终,万科选择把营销和服务管理岗位二合一,“老人进来之后一看,向我宣传的人也是服务我的人,他就放心很多。”张银说,“表面上是在忙营销,实际上还是在做服务。”
服务的边界在哪儿?
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曾经说,万科在做社群活动的时候,非常担心风险问题。
在地产行业的多元化探索中,一老一少的业务都属于高风险领域,也很容易失去服务边界。
在养老服务中,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碰到这几类情况:有人想带保姆住进来,除了基础服务,别的都不想要;有家属把老人放进养老院,就不管了,“我把人交给你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得负责”;有的老人住进了养老院,还在会客谈生意。他们对服务的需求样式和程度都不一样,心理也不一样。
“養老行业很容易没有边界”,张银并不认同所谓的替代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的首先应该是专业的服务,而不是亲情替代者,我们没法替代老人的儿女。感情维系是指向人的,随着某个人来去,没有办法标准化,也很难客观评价,我们首先要做好一名专业的护理员”。
对养老机构服务的边界思考,也需要老人和家属的认同。“我们希望通过衣食住行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给老人一个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万科正尝试把标准化的服务内容,甚至是子女探望次数的约定写进合同中。
但是,养老同时也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服务偏差。对此,万科正在建立一套信息化系统,入驻园区的每位老人的爱好、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都可以随时查询,如果服务人员有更换,甚至是服务机构更换,都可以更清晰地完成工作交接,也可以缩短服务者和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时间。
养老院里的“90后”
最初牵头参与上述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是一位“90后”姑娘赵婷婷,她原本学的是园林设计,但阴差阳错成了北京万科养老公司的营销总监。
这套系统叫V-care。目前,V-care系统已更新到了3.0版本,完善了巡更系统,配置了移动呼叫和亲属端,为北京万科梳理出了8大类服务模块165个服务细项,甚至还在逐渐添加新的链接。
“在万科,创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产品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切围绕客户是不变的。”赵婷婷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老手”。
在北京随园项目管理层中,只有两位“80后”,其余主力都是“90后”。万科认为,年轻化的团队更适应扁平化、综合型的管理模式。
老人们也更喜欢孩子。采访中,一位路过的老爷爷看到婷婷在屋里,隔着玻璃用手势和她打招呼。“所有的长辈都叫我们孩子,我们也把他们当成朋友,叫她们美女帅哥”。
婷婷也曾经遇到过不理解和不认可,甚至因为没能留住一位来参观的老人而偷偷掉过泪,“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啊,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喜欢这里”。
这里有情怀,有会画画、唱歌的老人,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但有时候又显得很漫长。“地产开发项目有明显的节点,拿地、动工、示范、开盘。养老服务很难划分出这么明确的节点出来,但没有节点怎么保证团队的激情?怎么建立绩效反馈?怎么留住人呢?”张银在养老领域打拼了将近20年,他很担心这些“90后”的持续性问题,“坦白讲,养老也并不是一个可以好好挣钱的行业。”
北京随园会招实习生。一次,从重庆某个大学来了17个人,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两个与老人有关的故事:有人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天生就喜欢照顾老人;有的则是没能守护长辈最后一面,心怀内疚而选择这个行业的。但行业里更多的是来去匆匆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吃饭,需要更长的职业规划,需要空间。
“你现在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记者问。
“下一个项目。”张银说,有了项目,就会有新的空间,这些在老项目得到历练的人,就可以留下来了。新的项目当然也能不断验证和修正过去在模式探索上的经验。
万科曾经将养老的主力客群定位成60~70岁的长者,然而实际运营起来才发现,80岁、90岁的老人才是主要消费人群。
如今住在养老院里的人,还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并不是橄榄球最中间的那一段。这个市场真正的成熟还是要以客群的成长为主要标志。从这一点上来说,养老业务不好赚钱,反而是市场未熟,模式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