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报业转型与人才培养需求

2019-09-10廖英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报业岗位转型

廖英

摘要:互联网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积极谋求整体融合转型。广告创收、发行份额出现断崖式下滑,报业人才流失,增加工资保险压力巨大,维持正常运转困难,造成内容提质和传播转型的压力加剧,这是许多传统报业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的瓶颈问题。报业融合转型最核心是人的融合,最关键是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成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

关键词:报业融合转型,人才培养

报社作为文化生产单位,主业是新闻采编、广告营收和报纸发行。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报社经营创收下滑,采编、发行、印刷等环节成本加大,运转压力倍增。摆脱困境之道,就是谋求融合转型发展。在竞争压力之下,报社的骨干成年累月需要承担“五大”压力:政治压力、本领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健康压力。同时,由于考核机制不健全,出现不平等竞争,使人心浮气躁,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凝聚力。

1 融合转型时期人才困境

这些压力的积淀和挤兑,最直接的后果是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业务素质整体下降。大批骨干力量调离或辞职,有的“下海”创业,有的转投新媒体,有的成为自媒体。报社采编人才青黄不接,导致一批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退不了“二线”,转不了岗,只能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鼓劲打气,坚持再坚持。

1.1基本层面出现人才不济

转型发展的要求,以及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报社每个部室、每个层面都存在人才不济的情况。以湘潭日报社为例,领导班子成员既要懂新闻业务、长期值守晚班,又要会抓经营创收,难得有领导交流出去或进来。采编岗位的中层负责人,很多在报社持续工作几十年以上,基本没有人提拔到报社以外的单位,很少有人享受升半级腾岗位(退二线)的待遇。有的同志担任正科职、副科职多年,但身份一直是合同工,既非体制内,也非干部身份。 报纸印刷的生产一线,缺乏能打通关的技术人才。计划财务部门,缺乏专业对口的人才。由于历史原因,报社错过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一直是依靠报纸广告这种“单一广告收入”,广告部门缺少多元创收模式的人才。政工人事、行政后勤、离退休人员管理部门,缺少能为“一把手”或分管领导写 “一手材料”的人才。

1.2 融合转型人才匮乏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报业聚焦品质、做优新闻,以全媒体平台建设为基础,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良性互动、无缝对接,优化提升融“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迫切需要“全能”记者团队,熟练掌握H5、AR、CR、大数据等各种技术手段的新媒体人才,以及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聚焦效益、做大产业,立足新闻主业,充分利用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品牌优势,探索跨媒体、跨领域、跨业态的跨界服务,以强化“报社+”“互联网+”的理念,推进媒体与旅游、文化、会展、金融、电商等产业的融合,构建包括内容生产、信息服务和整合营销的全媒体产业链,迫切需要培养广告策划、职业经理、营销推广等各类专业型人才。由此可见,要凸显报社的文化生产特色,促进融合发展,人才需要几乎是全方位的,人才交流也是迫切需要的。

2 转型提质需要人才支撑

在当下这个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尖锐的时代,不少新闻人把自己当作了“打工仔”,没有责任感,更没有神圣感,从业多年也写不出有深度和竞争力的作品。人员人才的利益化、平庸化、低俗化是媒体队伍素质下降、社会形象难于提升的直接成因,要想顺利改革转型,人才支撑必不可少。

2.1 报社是新闻宣传部门,品牌打造靠人才支撑

这个“品牌”也就是新闻主管部门设立的奖项,这些品牌的打造和评定,靠作品取胜。但是目前报社对记者编辑的考核,就是靠工分吃饭,记者不敢尝试为了一篇报道耗费10天半月甚至几个月去追踪当事人,体验生活进行深度挖掘,导致采编人员很难获得新闻大奖。很多地方党报缺乏有分量、有见地、有特色的评论,评论栏目没有及时推出。

2.2报社是机关事业单位,形象优化靠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只有解决人才的问题,才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社形象的优化之道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业务骨干被提拔重用、施展抱负的多,而事实上内部任命的多;二是出精品力作多,而事实上许多新闻大奖多年无人问津;三是舆论监督力度大,而事实上在正确处理舆情、行使监督权利的问题上,不是“马后炮”,就是“放空炮”,甚至“空炮”也没放;四是福利待遇好,而事实上分配机制五花八门,媒体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苦乐不均、穷富不均、分配不均、忙闲不均。加班加点不如广告创收的“一个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都是媒体生存的尴尬局面。

3 补齐报社人才培养短板

人才是报业融合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传统媒体要想在全媒体平台建设占据优势,在行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全媒体团队培养。

3.1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人才具备的六大特征,即进步性、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广泛性、层次性来对号入座,报社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报社要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培育每一位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主人翁精神。

3.2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报社要在激活用人机制、留住成熟人才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抓好顶层设计,解决收入待遇、干部提拔、评职评优等现实问题,通过竞争上岗,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绩,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做到“在编”与“聘任”同工同酬。通过实行目标考核,分部门、分岗位制定合理严格的考核指标、奖惩办法,如设立向上级省媒、央媒提供稿件和视频的奖励措施,设置“首席”岗位等,激发报业人才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3 要强化人才培养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舍得投入,不能满足于安排部分骨干到省内外地市报社跟班学习一段时间了事。加强专业培训,在全民记者时代,建设一支更加专业的采编、广告经营和发行队伍,凸显专业优势。对继续学历的学习,专业职称的报考,挂职锻炼的外派,持積极支持的态度。

3.4 要从严管理人才队伍

按照现阶段从严治党的一句流行语的说法:严管就是厚爱,治病就是救人。管理做到“四个字”(严、细、实、准)、“三句话”(考核不走样,执行不变样,兑现一个样),都重视岗位练兵、岗位成才。

报社要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实现“党报底色+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报社要争创一流媒体、一流效益,人才是基础,是命脉,是阳光。地方党报始终要牢记习总书记48字的职责使命和“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明晰改革思路,落实改革举措,着力做好人才强社、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猜你喜欢

报业岗位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转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沣芝转型记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