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下活成远方
2019-09-10朱凤仪
朱凤仪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道尽夏日乡居之趣。日常之景,亦满是诗情画意。
世人都渴望挣脱现实臃肿的肉身,把诗和美的想象框于田野和远方。殊不知,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言:“自然的最小部分已是无穷。”自然之美无限,当下亦如此。不需长路漫漫,平常细微之美,因对生活有情而得以彰显。“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的人,生命便常新,当下也可活成远方。
现代都市繁华热闹的背后,是现代人被磨损的内心,他们日益需要一方净土来解放自己。于是乎,大家不约而同地构筑了一种远方想象:远离车水马龙的钢筋水泥森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呼一吸间尽是友善和诗意。远方摆脱了纯粹目的地的物质性,被描绘成心灵自由的庇护所。时下兴起的度假村、农家乐迎合了这种“逃离”的想象,“远方”更是被商业化了。
然而,揭开被距离和想象柔化的面纱,远方不过是另一种当下,有时甚至是当地人眼中的“苟且”。面对现实的困厄,远方或许不是桃花源式的救赎。转一圈回来,世事依旧,不过朋友圈里多了几张照片而已。
有时过于执着于眺望,不亚于一种逃避。在当下与远方的辗转拉扯间,更添疲惫。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旅程神秘迷人:女性温柔的流盼,陌生城市的塔尖,由山巅狂吼的暴雨联想的诗句。日常的“苟且”,琐碎的物事,用旅行的心态加以调剂,便成为充满诸多可能性的“在路上”。其实,这些可能性来源于生活,我们引以为奇的,不过是另一种生活罢了。
与其故作姿态空叹美无限,人困于当下无法尽得之,不如从当下出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勿做毛姆笔下的“心智平庸者”。我们把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断然分割,其实,所谓界限只是模糊的薄,纱,眼前既有远方也有苟且。其次,我们把“诗和远方”具象化了,仿佛诗就是诗歌,远方就得是一个具体地点。实则远方更多是一个抽象概念。远方,可以是心灵的远方,即使囿于鸡零狗碎,也不忘于细微处发现无限美;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埋头搜寻地上的六便士,也不忘抬头看看月亮。
川端康成凌晨醒来,见海棠开得艳丽,不由感叹自然美是多面的,人无法尽得。这个瘦削的老人,于无人之时盛放的海棠花前,或许猛然惊觉,过去的悲观掩盖了多少美的触手,这些多面的精灵实则夹杂在焦躁难眠的无数个夜晚之间,于是喃喃自语:“看来要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实际上是爱生活。铁凝写道:“生活自有其矜持之处,只有奋力挤进生活的深部,你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的景象。”生活的华彩隐于矜持,如张爱玲笔下华美的长袍爬满虱子。而对生活感情的培养,便是奋力掰开烟熏火燎的一角,走进生活的过程。爱生活,是要对生活动感情的。予之以赤诚,生活自会从细微处让眼角透亮。
真正爱生活的人,从它的泥泞中生长,作为它的一部分,顺应它,挖掘它,与它相融。静静聆听,于是尼采所说“无数细小而美好的声音”浮现,当下也便有了远方的无限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伤感人的局限和自然无限,是因为不够理解,把美的获取复杂化了,过于诗意化了。真正爱生活的人不会抱怨生活,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生活。檐下屋角的青苔,也浸满雨后水乡的沉郁;当下所行的每一个小小步履,都响着大漠遥远的駝铃声。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爱生活。”热爱生活,把当下活成远方,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指导老师:邬双)
[简评]本文对风靡全国的金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反弹琵琶,提出当下亦有诗意,要“热爱生活,把当下活成远方”。以杨万里的诗歌巧妙入题后,作者分析远方被热捧的原因,揭示远方的实质和人们盲目追求远方的虚妄,点明当下的价值和获得当下之美好的条件。条分缕析加上相关名言的恰切引用,文章理性充沛,说服力强,予人启迪。
[他山之玉]
据《云门广录》载,云门禅师曾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不知道。”云门:“日日是好日。”宋朝的慧开禅师特别为云门的“日日是好日”,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为气候变化的自然产物,不足为奇,然而在不同的心境之下,所感受的就有别了。春花令人心花怒放,秋月令人心旷神怡,夏风令人暑气尽除,冬雪令人神朗气清,这全是境由心生、景由心造。倘若心情欠佳,所见所感就大异其趣了。
美国著名的医学家奥斯勒教授享年98岁,他的长寿秘诀是:“经常说‘今天最好’。”活在当下,今天最好。抓住现在,拥抱今天,享受当下,日日是好日,活得心清气爽,神完气足,满面春风,通体舒泰,这大概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活法吧。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是说人应该懂得放下,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承担眼前的这一刻。放下即解脱,放下使人轻松不必负荷。
——王延群《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