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探究
2019-09-10李昕恬张雪芳
李昕恬 张雪芳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有效的发挥了文化的教化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文化自信
在新形势下,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应该着眼于文化艺术,将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能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应用领域的拓宽,越来越多的微媒体、APP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更加便捷的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受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脚步,在自我革新的面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现状
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易班等社交媒体的崛起,让信息的传播更便捷,一段语音、一段视频就能轻松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千上万的流量和关注被推上热搜。学生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打破空间局限进行时时互动。
(二)、高校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长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抢占思想引领的高地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在这一成长时期,呈现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和期待言论自由。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也更期待得到平等的交流和對待。面对新鲜事物,不仅好奇心强,而且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变的更好。艺术类的大学生,更是以娱乐至上,艺术创作也更个性化。
二、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变革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思政教育应因势利导,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研发新渠道,开发新载体。
(一)、以易班为例谈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自信
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自我,也更富表现力。针对艺术类学生“渴望被看见”的心态,利用新的平台和新媒体提供展示途径和开辟新载体,使学生在自我满足的同时参与到了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中。视觉传达设计类的学生擅长绘画和设计,也有很多奇思妙想,在校园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校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点,给他们提供户外涂鸦的场地和创作空间,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看见,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被看见”,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推广,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被看见”。这样的活动开展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与以往的命题创作相比,这样的展示途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又红又专”题材的创作,把学生注意力由“叛逆不愿被束缚”转移到了“你会被看见”上,学生也从喊口号式的思政教育中走向有爱国主义文化烙印的艺术创作实践,在创作前期和创作中自主的搜集大量爱国主义题材,增强专业自信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潜移默化的增强了文化自信。
易班作为新的新媒体形式,推广活动也较其他发展成熟的新媒体相比,更容易出彩。“上头条”也驱动着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这个新载体中,在其中互动、转发,形成了良性的信息传播循环,不仅自己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更在传播中,树立了文化认同感。
(二)、研发新的思想引领模式
快手、抖音、直播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学生中受到热捧,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变得日趋多样化。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社交媒体上都推出了夜读和听书环节,如何以引领和疏导学生的好奇心,在此也进行了新形势思政教育的探索。
将哲理美文、经典影片片段中的独白等制作成音频和广播节目的形式,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转发,满足学生探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搭建了与热爱有声语言艺术学生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这些社交媒体上制作自己的有声语言节目。通过研发新的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阅读。
建立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第二课堂,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学生学习用散文、诗歌讲述中国故事,学习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结合现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结合高校艺术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本文对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结合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总而言之,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更有利于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和以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麻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5-46.
[2]毛奎.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J].实事求是,2018(4):53-56.
作者简介:
李昕恬(1988.11-),女,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
张雪芳(1997.01-),女,汉,山东泰安,本科,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校生,专业: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