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2019-09-10丁飞鸿张凯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

丁飞鸿 张凯

摘要:文化是人类内在的精神活动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外在产品,它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但是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主体,更应该主动引领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因此,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文化自信培育;教育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自信是每个人内在的、自觉的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大学生与文化具有着天然联系,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引导他们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鉴别其他文明的能力;第三,要培育他们能够反思自身不足,并在继承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对文化进行认识、反思、创新的递进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首先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辩证性思维。世界包罗万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它们都被打上了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因此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它们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必然会显得不合时宜。这时,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辩证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大学生也要把文化纳入到当时当下进行传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之所以能够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与时俱进”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五千年不但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不断自觉调整的过程。不管是封建帝制的“天朝上国”,还是近代以来的“洋务维新”,抑或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在维系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以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

第三,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发挥创造性。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大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原因

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各种观点鱼龙混杂,各种观念良莠不齐,各种思潮暗流涌动,这些碎片化信息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上的动摇和迷茫。

就教育本身而言,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文化修养不够,欠缺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面对传统文化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就缺少应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带来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略显滞后。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和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容易在思想上盲目跟风。

近年来,随着日本动漫、好莱坞大片、韩剧、美剧以及外国综艺节目的不断引进,外来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受追捧。部分大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主流文化表现出很低的认同感。外来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也强烈冲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并且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外来文化甚至冲击到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很多大学生在推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的同时,却记不清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些学生崇拜国外的生活方式,模仿外国人的行为方式等;“哈韩”、“哈日”、“英伦风”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困惑,引发学生价值取向的模糊。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辨别的能力,这时,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的首要任务便凸显出来——引导和培育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目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进行,虽然能够做到全面辐射,但是其接受度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学习,对于某些重叠知识有所轻视;另一方面,经历了高中紧张繁重的学业,进入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有些学生开始张扬个性,追求新鲜感,而抵触“道德说教”。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大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其文化自信。

首先,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人文精神重要的理论基础。目前,多数高校对其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虽然普及率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人文历史方面,主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史展开,而缺乏对古代史和世界史学习。

其次,要加强人文素养培育。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基础课序列,而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及时补上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缺乏文化认同感。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等课程的设置,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第三,要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走向。高校在建设优良学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宣传和文体活动,传承和丰富高校的文化底蕴,打造人人参与的和谐校园。比如,组织学生梳理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纪念活动的形成过程,发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他们的认同感。

第四,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对于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也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主要来自于网络,因此,当务之急就是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优质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优质的网络资源吸引广大学生,依靠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培育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坚定信心。

新时代,想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并培育好未来建设者的文化自信--只有引导好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认同,培育好他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秦元海.论大学文化自觉及其现实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5):81-87

课题项目:2017-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

作者简介:

丁飞鸿,男,(1998.12-),汉族,贵州贵阳人,大连大学本科在读;

张凯,男(1985.2-),汉族,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