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9-09-10唐涛
唐涛
一节、两节、三节……绿色的机车牵引着满载煤矸石和煤粉的车皮,穿越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辽阔的原野,缓缓通过满洲里铁路口岸,驶入中国境内。拖拽着60节货柜的列车如长龙蜿蜒,足足用了近半个小时,才从高耸的国门下完全通过。
在满洲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重现。国门一侧的41号界碑无言伫直,目送着一趟趟满载的国际列车来往穿梭,见证着繁忙,也守护着安宁。
开埠百年的满洲里口岸因路而生.,因路而兴。1901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开通,毗邻俄蒙的满洲里从偏居塞外的“神经末梢”,进化为锁钥要津的“神经元”。通商天时和沿边地利,奠定了满洲里无可取代的中国北疆门户地位。
让满洲里最终化蛹为蝶的力量,来自人和之助。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历经苦厄的百年口岸终当大任:从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到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从罔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到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哩始终与共和国的发展节奏同步,演绎出一段从“尔亚之窗”到“万国商都”、从北廷门户到现代口岸的城市发展传奇。
“中国人来了像出国,外国人来了像回家”,这句话像是调侃,却更像是满洲里的城市形象官宣,传达出如今这座城市的特立独行和自信满满。从外观看,满洲里是混血的:鳞次栉比的俄式建筑、触目可见的套娃造型和俄蒙商品,异域风情弥漫街巷。然而,在满洲里的城市血脉中,涌动着纯正的中华文明基因:从戍守边廷的卡伦哨所,到开埠之初的蒙古包;从商队络绎不绝的茶马古道,到西伯利亚铁路的接人点;从早期中共党组织联接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物资补给线,遥远边城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呼吸相闻,感知和传导着国运脉动。
百年满洲里,目睹过旧王朝的踯躅前行,见证了新中国的高歌猛进,更沐浴着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发展荣光。从十九世纪末的借地筑路,渐成市井雏形,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沿边开放,实现边贸“零突破”……跨越一个多世纪,当年“一支香烟走到头”的袖珍边城,已出落成全国最大陆路口岸和中国大陆沿边口岸中唯一的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国际口岸,威力欧亚陆路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支点、面向俄蒙和欧洲腹地的黄金物流节点城市。
小小边城,自带气场。正所谓:一眼望俄蒙,三国闻晨鸡。边城满洲里,口岸自丰仪。
撰文/本刊记者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