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收紧: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
2019-09-10
3月份以来,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密集启动,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40余所高校公布了自主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不少高校今年的招生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取消文史类学科、报名门槛再提高、分数优惠有所降低、增加体质测试。其中,多校将报名门槛设定为“全国中学生奥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也因如此,今年的自主招生被认为是“史上最难”。
(3月30日 中新网)
高校自主招生从多方面收紧,有其现实针对性:在自主招生“黑幕”“猫腻”频现的背景下,这些动作的“矫枉”意味不言自明。应看到,自主招生本就是为弥合“一考定终生”的应试积弊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社会期许之间的差距而生,自问世起,它就肩负起了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重任,成了高校在高考之外选拔人才的重要路径。此举给了高校灵活选才的自主权,也为很多“偏才怪才”提供了更多机会。
但自主招生按下启动键15年来,许多问题渐次凸显:自主招生中的“自主”二字,原本是为了赋予高校更多自由裁量權,可无论是自主招生考试演变成“小高考”,还是催生代写论文、买卖专利乱象,衍生大量招生腐败,都跟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也让教育公平打了折扣。
“自主”变成了暗箱操作的培养皿,加上有可能扩大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舆论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在转向,问题丛生之下,自主招生改革逐渐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教育部连连出招: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严格规范自主招生。
今年1月初,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十严格”要求,其中特别要求高校要严格报名资格条件,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这也被称为是自主招生史上最严格的规定。
自主招生不断收紧,契合了很多人对招录公平的预期。接下来,在用多重手段堵死自主招生的寻租空间后,为确保作为“立交桥”式多元选拔评价体系重要一环的自主招生,仍能发挥其价值,有必要对其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如在推进自主招生透明度上继续下功夫,也对自主招生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加以再平衡。说到底,自主招生在招生规模、优惠幅度上做“减法”,是为了在教育公平度上做“加法”。招生规模、优惠幅度等“缩水”,是为了避免自主招生“注水”。
(来源:光明网,作者为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