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素材为抓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09-10白莺
白莺
“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片段:
环节一:贫乏与充盈
师:同学们,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态度是贫乏还是充盈?大家拿起自己手中的选择器,1代表A(沉迷网络和游戏、日夜追剧、睡懒觉等),2代表B(跑步、听音乐、看好书等)。
师:(当场统计)我们来分析一下,A长此以往会怎样?
生:身體,心理,学习等方面都会有害。
师: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A?
生:懒惰,没有自制力,没有奋斗目标等。
师:其实这样的状态就是贫乏的表现。那如何使自己的假期生活充盈起来呢?请同学们讨论并改善自己的寒假计划,使计划丰富而又合理,并展示。
生:学生完成后拍照,大屏幕上展示并自行解说。
师:同学们的计划中都包含了学习、娱乐、认识世界几个方面,我们发现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是色彩与活力。
刚刚有同学说到了旅游,大家知道旅游是要一定费用的,就有同学说了,有钱人才有充盈的生活,贫穷的人过的都是贫乏的生活,你同意吗?
生:思考回答。
师:生命的贫乏多指精神层面,生活的贫穷多指物质层面。有些人虽然物质条件充裕,但精神却是贫乏的。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对生命的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环节二:冷漠与关切
师:假如,我们路遇摔倒之人,到底扶不扶?请同学们做出选择并讲述理由。
生:讲述理由。预设:(扶:爱护他人生命)(不扶:怕被讹诈)
师:我们怎么做才能既帮助了他人又保护了自己?
生:提出双全的方法。
师:感谢同学们的锦囊妙计,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让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将生命的温暖传递下去,你愿意为此做些什么?
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关爱他人,我们已经在行动也一直在行动。出示本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爱他人图片。
师: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人觉得今年的冬天并不冷。播放视频《关爱,无处不在》
师:正是这样的一些人在关注自身时也不忘关切他人,善待他人,用真诚、热情、给与去感动、他人,消融冷漠,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互信、友善、和谐,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教学智慧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了学生必须具备的六大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指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各个模块知识的学习,社会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政治素养。具体有四大要素:政治认同素养、理性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公共参与素养。
第一,以生活素材为抓手,帮助学生培养理性精神素养,让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
七年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思维基于感性的世界,但又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体悟什么样的生活是精彩的。首先我让学生对自身实际问题进行了行为选择并分析AB不同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何谓“生活的丰盈与生活的贫乏”。由此,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行为抉择,并进行“自我假期规划”的修改、展示与交流。这是基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追问,“是否物质富裕的人才能有充盈的生活”,这一思辨问题在于让学生思考,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间,物质条件与生活意义、生命意义之间问题的联系。
此环节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列举、理解、剖析,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世界理性、辩证地看待生活现实,从而引导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培养理性看待问题的素养。
第二,生活道德素材,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法治意识素养,使思维从单一走向多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但目前我国中学生法治意识还是较弱。《活出生命的精彩》的第二部分围绕社会道德素材——“路遇摔倒的人到底扶不扶”展开。同学们可以选择“扶”,也可以选择“不扶”,我们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这是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初步肯定。紧接着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并肯定正确性建议,最后得出较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是对学生多元思维的二次肯定。
本课通过对社会道德素材的分析,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部分自我保护的方法,渗透、提高法治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
第三,生活热点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担当,培养社会参与素养,让思维从多元走向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让学生理解责任担当,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必然要以生活热点素材为抓手。《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始终以热点素材为例,贯穿着培养学生“责任担当”一条线。环节一体现出对自己负责担当;环节二引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传递社会温暖,我可以做什么”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以及对国家负责,思维和评价都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会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有序的参与公共事务并养成公共参与素养。由知导入行,最后通过音频升华至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可以有我们的责任担当与社会参与。学生在感性实例和认知中,明白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的主体和方式是多样的,承担责任的对象是形色各异的,但是承担责任的主旋律是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同学们的思维从多元、思辨走向统一。
第四,生活信息素材,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素养,让思维从传统走向现代。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逐渐走向独立,要与社会接轨,必然需要接触和学习信息化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场地是多媒体多功能教室,采用了Hi teach 软件,学生的选择都是在课堂直接使用遥控选择器进行,选择完毕可以利用软件直接分析出每个选择的比例人数,这样直观的教学设备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信息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只有以生活素材为抓手的课堂才是深入生心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素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唯有精心筛选每份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科学的设计才能一步步达到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