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款约”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
2019-09-10张朝勇
张朝勇
侗族聚居地区,偏僻边远,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制约,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受经济潮流的冲击,学生家长纷纷外出经商、打工,多数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加之学校教育管理欠科学,不规范等,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批难管难教的“问题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既棘手又关键,迫在眉睫。
我认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应另辟新路,不能停留在教育条款、规章制度的套用上,而应转化教师教育行为,充分地把侗族地区“款约”知识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
一、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班主任工作,琐碎事多,在教育的过程中,“情”比“理”更容易让人接受。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天中午,我来到教室,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快要上课时,有几个同学满脸通红,急冲冲地进了教室,接着便陆续地到来,最后还有两位学生没来上课。后来才知他们是在为某位同学开生日“party”,还喝了酒呢,那两位同学下午一直没来上课。
这个“party”花了上百元钱,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算“会生活”。
通过这些事,暴露了部分同学的一些弱点:自私、任性、唯我至上等等。表现出了这些学生心灵世界的“荒芜”。我忽然想起了“感恩”“孝顺”这一课题。既然他们重视“过生日”,那我就从“过生日”入手。于是,我从地扪、腊洞一带有款叫《十二款约》找答案。其中有两款这样说:
5)、治不孝:老人的话要听,父母之言要信,儿不能打骂父母,媳不得虐待老人。父母在,儿子养,父母死,儿子葬。谁不孝顺,任意虐待,不遭天公雷劈,也绝子后代。按情论罚,不许宽贷。
6)、治打人:有事要好商量,切忌相争动气,先骂人错误,先打人无理,骂人要赔礼,打人要包(负责)医。夫妻要和睦,老幼不相欺。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布置了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班会,。随着歌声《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响起,许多学生面露不安与愧疚。班长首先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有几个学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有的是感谢师恩的还有的是感谢同学朋友的恩情,但较多的是吐露对父母的恩情的。记得有一位同学这样说:“以前我以为我母亲很丑,布满皱纹的脸……她来学校的时候,我甚至不愿意多跟她说一句话,现在明白了,那都是因为我呀!……”话语哽咽,女同学抹泪,男同学低头,班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我总结说:“试想,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不懂得关心自己父母的人,能谈得上爱国、爱人民吗?同学们,你们都很重视自己的生日,每年都不忘给自己过生日,要求父母给你们生日礼物。但你看到过你的父母又有几次为自己隆重的过了一回生日呢?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道人生的‘作业’,请你们回家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把它记在心上,每到这一天,无论你到何地,都给父母送上一份礼物——或一份祝寿的蛋糕,或一张祝福的贺卡,或一束温馨的鲜花……好吗?请记住,孝心无价!”教室里很静。我说:“能做到吗?”“能!”声音不大,但从这不大的声音中,我看出了同学们的感动。感动是一种养份,它能滋养这些稚嫩的心,我心里很欣慰,因为今天的说教目的达成了。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让他们停留在“心动”上,还要引导他们付诸“行动”,我们要努力地去寻找下一次教育的良好“契机”。
德育工作,要注重加强对新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特点的研究,关注学生心理需要,把学生当做“有眼、有耳、有头脑”的人,为了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班主任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当更多的聆听和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研究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只是公开的、集体的,而更多的是个别谈心和辅导,拿出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有道是,:“爱到深处情自现,水到渠成严也服。”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
二、给孩子一汪清泉,让他去实现希望和梦想
我的一个女学生杨某,行为散漫,对人不尊重;课堂上讲话;不做值日工作;经不起批评。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有叛逆心理,与他关系紧张。常与校外不良习气之男女来往鬼混,赌博场所也常有她的身影。不爱读书,喜欢上网玩游戏,上课无精神,小测经常偷看,大考搞夹带,学习成绩差,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有事了急匆匆回家一趟。疏于管教,很少与小孩沟通,教育方式粗暴,该同学与家长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爱美,喜欢戴一些仿真的首饰,在班上臭美,班干部經常过来举报。但是他组织一些课内外的文体活动,不用老师操心。
为了教育转化这个学生,根据当地实情,常引据“侗款”条约,耐心地与其沟通。其中,黎平县茅贡乡寨母村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立有《记碑条约》中有一条款说:
“——赌博诸事,最为下贱,贫穷盗贼皆缘此出。嗣后各家做戒弟子,不许聚赌打牌,倘有不遵约束,仍敢窝赌及诱打牌者,遇有孥获,或访闻知,俱罚艮(银)六两。
——遇三五成群,面生可疑,盗匪或闲游山林或移入寨内,速即传知四寨,一体查祭,协同送究。”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的处境,帮助他解决困惑。让她懂得“古人尚能为之,我辈亦能达”的道理,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找回自信。
三、爱心呵护,做情感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我们要具体复分析、对症下药,对这部分孩子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新形势下的教育条款、规章制度,当然要向孩子们输灌。但更有效的是结合当地(侗寨)的传统文化(包括侗款知识)与他们沟通,同时进行教育。
流传于今从江一带,出现于清嘉庆十二年《二千九款约》中有这样的说法:
1)、二千九(特指某一款组织的侗寨,大概有二千九百户左右)之间要有福同享,说话要和气,永远团结友爱,患难相扶。
2)、要文明礼貌、(讲)道德、(对人)和气,态度要和谐。
7)、防贼:一根棉纱容易断,十根可把牯牛拴。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要像鸭脚板连成块,不像鸡脚爪分叉叉。贼到哪里哪里报,逃到哪里哪里打。人人要防贼,寨寨要“守卡”。窝藏与匪同罪,坐地分赃重罚。知匪不报,遇贼不打,哪个地段发生,由哪里赔偿、搜查。
这些知识很朴实,但很有道理,如果用得恰当,我们的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不久,石同学的家长就找到我,谈到自己的孩子,拉锯式的离婚大战后,孩子和母亲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因这件事而自卑、胆小。接下来我就特别注意这个孩子,很乖巧,待人有礼貌,但是我也看到孩子不开朗,胆子小,每周回家总喜欢独行,平时也很少笑。
在课间时,我和学生聚在一起说笑(当然小石也在其中),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逐渐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个性,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爱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爱的春风唤醒每一困惑的心。
单亲家庭子女的处境特殊,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老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他们,要主动和他们交往,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们忘却因家庭不幸而造成的痛苦。老师要真诚地和单亲家庭子女交心,切实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纯洁的情谊。几次谈话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四、家校整合,共同雕塑完美人格
学生吴某,今年十四岁,是初二年的学生,是家中的唯一男孩。父母在他刚出生时就离婚,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从小被祖母带大。刚进入初中,是个老实的男孩子。但上课还没有一个星期,他的缺点慢慢地表现出来,无论上什么课,上课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注意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有时把涂改液涂在课桌上,喜欢打女同学,随意乱仍垃圾,有时上课迟到,不喜欢集体活动,老师为此很伤脑筋,一学期下来,换了四次位子,都达不到转化的目的。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态度较好就是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学期来,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黎平县地扪、腊洞一带有款曰《十二款约》,其中几款是这样说的:
6)、治打人:有事要好商量,切忌相争动气,先骂人错误,先打人无理,骂人要赔礼,打人要包(负责)医。夫妻要和睦,老幼不相欺。
7)、防贼:一根棉纱容易断,十根可把牯牛拴。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要像鸭脚板连成块,不像鸡脚爪分叉叉。贼到哪里哪里报,逃到哪里哪里打。
9)、治不遵款约:凡我侗寨侗人,须遵乡条洞理。如马不愿配鞍,牛不肯拉軛,马尾往外扫,鸡爪往外扒,纵鬼害人,引贼入里,赶出外村居住,开除他的“族籍”,还要罚他银两,使他永世孤独,众叛亲离。
“款”内容指出,为人要善,不要打骂,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老幼不相欺。还要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否则受罚,严重的要开除,永世孤独。
为了促使他转化,针对该同学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种种原因,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也相应产生了各自程度不同的效果。
适当的宽容,经常会谈。围绕相关“侗款”条款,不定期地找他交谈,对他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问他吃饭了没有,有时帮他整理衣角,摸摸他的头,拉近师生的距离。可能是从小失去母爱的关系,他慢慢的对我友善了许多,甚至会主动找我借钱,并能隔天还给老师。我诚恳地說明老师愿意帮助他,使他产生信任感。更为可喜的是,他会主动向老师问好,有了集体荣誉感,听到班级评比活动得到了一等奖,他也很高兴,已经很少乱仍垃圾,上课不再做小动作了。
总之,“问题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无可教化,只要我们认真、耐心地投入到差生转化工作中去,以高尚的道德情感感化他们,以实际行动主导他们,虽然不能改变所有的差生,但决不会有“不可转变的差生”,正如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学生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欣赏他们成长的脚步。只有这样,学生方能有尊严地成长。只要我们真诚给这些潜力十足的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一定能健康、灿烂地成长。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辟溪径,巧妙引用侗民族地区特有的“款约”知识进行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的真正均衡。
(作者单位:贵州省黎平县坝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