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进程
2019-09-10刘霞
一、高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能力
高密市教育和体育局信息化工作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在高密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科院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高密市教育城域网百兆接入改造、网络基础设施改造、网络平台建设、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基本实现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早在2001年,高密市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并建成教育专网,全市所有学校配备微机教室并基本实现人手一机;2011年,在已达到省办学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对全市教育信息化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同年,由移动进行扩容光纤改建,现已经形成由联通、移动百兆光纤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双千兆互联网出口的教育系统骨干网架构;2013年,高密市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14年,全市152处学校全部实现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百兆光纤校校通;2016年开始潍坊市教育局进行“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创建,高密市借势借力深化了“人人通”云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智慧课堂建设、网络教研及创课空间建设等项目。2018年,该市启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统筹4000多万元经费,教育信息化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所有学校建设创客教室,全部开设编程教育课程,县级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发编程教材,创客教材及视频教程,全面推进创客及编程思维教学。实现全市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100%的学校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班级多媒体配备比例达到100%。
(二)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密市在“人人通·学乐云”平台教学应用方面一直进行深度研究,在改善网络学习环境,积极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深度应用、融合创新运行机制,在转变形成互联网思维、创新网络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校日常管理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以潍坊市“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深度应用,促进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高密市作为教育部“蜂窝行动”研究的首批试点单位,全市课任教师人人通注册率98%以上,目前,全市注册教师6751名,学生86907名,信息化应用人次,教师约3200万次,学生约3.8亿万次,家长约240万次。教师互动总人次约2.09亿万次,学生互动约36亿万次。教育资源总量累计约420万个。累计数据采集量约28亿万条,全面形成立体、无缝隙、全覆盖的应用局面。将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四个教学主体形成了无边界“四位一体”的“教学圈”,实现了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优化了教学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校校通”“班班通”的综合效能。
高密市推进“人人通”教学应用,改变教与学方式,有效助力教育教学典型做法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山东青年报》专版进行了报道推介。2015年8月份在杭州召开的全国“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人人通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该市教科院刘霞老师与姚哥庄小学周军清老师做了经验介绍与典型发言。201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基于云教学平台提高教学生产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会上该市做典型发言与优质课例展示,成果得到会议推广。2016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成果展会议上,该市代表山东省对“人人通”教学应用成果进行展示,时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的展涛同志到场进行观摩指导,同时该市在全国第二届人人通教学应用研讨会上刘霞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专题介绍,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2017年5月,潍坊市电教馆又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互联网会议上对该市工作做了重点介绍;高密市先后接待了湖北咸宁、广东顺德等省内外多家考察团;2017年5月,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栏目就高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做了专题采访。
(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意见》,制订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多机制、多途径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制度。做好上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的落地部署,做好“高密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国家、省和市平台工作。整合本地各应用系统,制定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系统建设方案,推进县、校二级有效应用,逐步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升级、完善“高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通过采购、整合等方式充实中小学教学资源。至2018年10月,学科资源覆盖率达到98%。县级平台与数字校园平台相结合,加强本地优质课、课件、微课、积件及素材的建设与整合,按照本地資源开发标准,学校大力开发校本特色资源,建设校级特色网络资源,择优定期定量将优质资源上传县级平台。积极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四)加强师资培训,推动城乡学校共同提高
教育信息化基础在建设,重点在应用,关键在师资。高密市注重加大干部、教师的组织培训和自我提高的力度,努力培育形成一支具有信息素养的干部队伍和能驾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举办“互联网+教育”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长教育辅导教师专项培训,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高端培训,提升干部信息化领导力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年来,组织培训部级7次,省级8次,市级12次,县外聘请培训5次,县级13次,县级区域活动18次。培训中注重用培训方式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线上和线下的双线培训形式,并使用预约培训单及培训反馈单,实行训练结合,确保培训效果与受众面的最大化。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以学科教研为引领,开展市级、县级、学区级等多种范围的备课磨课、教学观摩等各类型研修活动提升教师课堂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络协作教学与互动指导、网络培训与互动研修等支撑服务,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教育学质量。
(五)加快两平台协同建设与发展,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重视与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搭建教育云资源平台、接入潍坊市数字教育应用服务平台搭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网络教研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课堂录播、教育视频直播、微课共享、网上公文流转、办公信息公开等一系列的资源公共服务。依托康成书院、潍坊教育信息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思。根据国家“两级建设,五級应用”的需要,积极接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应用系统收集和汇总数据,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三个系列的数据通过应用系统完整地建立国家数据库,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二、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网络带宽问题
从网络运营方面来说网络带宽以百兆光纤为主,不能实现所有学校千兆及以上带宽入校,千兆带宽资费较高,学校负担困难,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学校网络覆盖来说,当前“互联网+教育”发展需要校内实现有线与无线网络双覆盖,目前这两项指标都不能达到信息化发展要求。
(二)资金投入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保障需要高层面长远科学规划,持续投入,当前教育经费资金紧张,导致硬软设备投入资金少,老旧设备更新、新技术、新设备、新资源的投入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离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距离较大,如当前创客空间建设、智慧学校建设、适时网络资源的购买与开发等项目无法及时筹建。
(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人才需求专业性较强,同时需要保证人员新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更新,当前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配备不足问题导致设备无人用或设备不能尽其用的问题。
三、相关意见建议
做好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指导,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需通过科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建议如下。
(一)协调网络运营,构建教育专线
由国家层面对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进行统一协调,建设资费与带宽适合教育需求的网络专线;同时做好网络构架,在城市建设层面实现网络无线全覆盖,避免学校建设的重复投资,构建网速流畅,绿色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二)顶层设计,云理念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教育一家的建设项目,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建议由国家或省层面对主流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统一制订高中低三种档次建设指标与方案,由地方根据地方教育实际需求及办学特色进行配置,解决建设标准杂乱,设施不均衡造成教育不均衡问题。
在国家或省级层面建立适合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保证与教材与当前教育需求同步,建立集成大数据分析,既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避免多重投资,又能够将教师与学生的教情、学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把握,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之间的系统互联和数据互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强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教育信息化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建设与投入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信息化适时更新配备与维护对于经济发展不先进的地区及基层县市来说比较困难,建议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由学校支配用于学校信息化维护、特色建设、信息化更新与培训,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真实落地。
(四)加强师资配备,提升专业培训
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制订不同层级的“接地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方案,面向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及家长四个群体,从理念的认同,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主动承担与参与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落地式培训,形成运行体制及全方位理念的统一认知,满足教学与创新发展要求。
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而道远,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一直在路上,这是一项对教与学模式进行极大优化的项目,它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构建出一种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形态,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赢,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