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落地:以“雅”立校促发展
2019-09-10赵倩
赵倩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原为北京市明光中学,2014年7月被当时的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是交大附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分校”。结合交大附中“建一所幸福学校”的办学目标,继承明光中学四十余年发展的文化基因,交大附中分校提出了“小而精美,秀而淡雅”特色文化校园的建设愿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立校,以师生幸福为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旨在“建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幸福教育”有很多种,分校更关注如何给学生创建一个“能听到、能看到、亦能触摸到”的教育大环境。为此,学校以“雅”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立品牌、创优质的未来成长路径。
培养“文雅学生”,参与让学习更生动
“三有”课堂(有趣、有参与、有活动),一直是交大附中的课堂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校对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建立了德、心、智、美四个组成部分的交大附中分校“幸福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恩重责”;心理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阳光包容”;校本选修课程、社团课程、校本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笃学知行”;艺术体育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雅趣”。除此之外,学校提出创建“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学校周边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并深度挖掘和学科知识相连接的内容。
学校出门右拐,有一家专卖黄焖鸡米饭的小饭馆。从这个不起眼的“线索”出发,学校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甚至化学老师全都加入其中,齐头并进,为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融合课程,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在中国历史上,何时开始用铁锅炒菜”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反复调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南北朝时期。由一碗再普通不过的黄焖鸡米饭,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情画意,再到“如果穿越到秦朝,能吃上辣子鸡丁吗” 的趣味问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益良多。再比如,生物课上,生物老师通过短视频将一个单细胞成长为一个人的变化历程客观呈现出来,不仅教授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还由此延展出“生命的意义”“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以及引发学生对“克隆人”、AI(人工智能)等时下热点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学校特别强调:所有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动手、去了解,减少硬性的灌输和大量重复性的训练。分校再三强调:“每位老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意义。这种‘有意义’一要体现在紧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上,二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学校一方面开展了“师友互助”项目,两个或四个同学一组,化身“学友”“学师”,互助互补互相讨论;另一方面,在“师友互助”的基础上,开展“差异教学”,将中国教科院华国栋教授所提出的十三条教学策略引入课堂,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系列培训并推广实践,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学校因为学生的存在而有价值,教師因为学生的成长而幸福”,这是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合作发展;以评价为机制,引领学生主动发展;以活动为平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起初,在组织“行走的课堂”时,孩子们三五成群,难免吵闹,一个不注意还会把整条路堵上。这时候老师就会做出提醒。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尤其是在公共环境中,分校更希望培养孩子养成一种“安静”的习惯。时至今日,孩子们身上独属分校学子的“特质”呼之欲出,那就是“举止文明”“知道感恩”“懂得责任”“情趣高雅”“爱学习”“善合作”“能坚持”……
做“温雅”教师,让骨干成为大多数
在教师梯队培养上,交大附中分校提出从“金字塔”向“枣核型”转变,让骨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锻造德才兼备、温文尔雅的“温雅”教师团队。学校对100余名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每位老师均需确立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一位“首席教师”。
近年来,分校教师参与的区级“十二五”一轮及二轮规划课题十个(包括重点关注课题1个,重点课题3个),课题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是学科教学、隐性德育,还有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等,其中2015年分校申报的《中学学科微课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学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两项课题得以立项,前者还被确定为区级重点关注课题。2016年分校教师参与的区级“十三五”规划课题有五个(其中重点关注课题1个,重点课题2个,一般性课题2个)。体育学科的《利用课课练方法拓展到天天练提高初中生体能素质的实验研究》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并于2018年11月被评为“优秀课题实验学校”。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和科研的专题培训,老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为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而不懈努力。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充分利用集团办学的优势,开展校际结队帮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立以交大附中教育集团优秀老教师为主力的专家团,定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悉心指导;以评优课、公开课、主题论坛、青年教师沙龙、教学案例展示及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研修,使更多教师能够成长为“自主实践型”教师。学校作为“中国教育科学院实验学校”还特别引进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国栋教授“差异教学”项目,利用该项目的专家团队对全校教师围绕“差异教学”组织全学科主题培训和教学指导,组建北京交大附中分校“差异教学”项目组,积极开展课例研究。
如果把学校的发展划分为明光中学和北京交大附中分校两个时期,那么现如今学校将迎来第三次飞跃。在教育集团的带领下,分校即将迎来“九年一贯”的发展新时代。为此,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和周边的小学已经结成中小教育联盟,共同研究中小衔接的有效推进工作。“在这之前,初中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个知识点你们小学时候就学过了,怎么都忘记了啊’。通过联盟,中小学的老师们坐在一起进行教研、沟通。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初中和小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程学军校长主要负责中小联盟事宜,这一点他感触良多:“由于中学和小学的界限比较明显,小学老师更多地会关注小学的课程标准,不会过多地关心中学的课程标准,他们讲到某一个程度就不再往下讲了;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来说,初中老师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会自然而然地为下一个学段的关联知识做铺垫。”无疑,打通中小学知识关联和能力关联,是贯通“九年一贯制”的重中之重。目前,初中教研组的数学组已经总结提炼出针对中小衔接中数学能力和思维的手册。未来,小学段教学也会根据初中段的能力要求适时适度做出调整。
建“精雅”校园,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真谛
“小而精美,秀而淡雅”,在有限的空间缔造无限的教育价值,是分校建设“精雅”校园的着力点。在楼梯大门厅,有两只小鸟(永动机)在“喝水”,惟妙惟肖,甚是可爱,学校每两周或者三周就会更换一次,有手摇发电机、有3D打印机、有游标卡尺……这些常规教具的出现让孩子们能够更加亲近学科、亲近知识。
当然,学校还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带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比如,大厅的巨大鱼缸里游鱼戏水、虾潜水草,吸引了很多师生驻足观看。去年学校买了几条大鱼放在鱼缸里,平常大鱼小鱼相安无事,可过了一个“十一”假期,很多孩子发现“鱼缸里的小鱼全没了”,暗自纳闷:是不是让谁给捞走了。程校长询问了保安后得知:放假期间,鱼没人喂,大鱼饿得不行,满鱼缸地追着小鱼吃。再比如,东墙根新添了几个花箱,种植了一些中草药。去年种了一批人参,刚开始大家的想法很好:人参作为中药材的代表,等长成之后,拿给学生看,一定会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但是从6月开始,人参苗就越来越萎靡,相继死了。老师和学生都很纳闷:“小苗长得好好的,怎么回事呢?”后来问过专家才知道,人参本就生长在大山深处,喜凉不喜温,正值夏天来临,又位于东墙角,受高温环境影响,人参苗自然就慢慢枯萎了。于是,学校又改种了薄荷,绿莹莹的薄荷清新怡人,摘下一片,贴在额头上,清清凉凉。从人参的枯萎到薄荷的收获,师生更加体会到了自然的无穷魅力。
如今,走进分校的校园,西北一隅新建的“憩园”,布置了月亮门、水池游鱼、假山水车、荷花等景观,加之校园内的传统文化浮雕墙——历代名人励志故事图,以及古色古香的小亭中安放的围棋、象棋盘,校园内古代与现代、灵动与宁静相结合,妙然生趣。一楼大厅楼道的“文化墙”以教育集团十六字育人目标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精选了历代名家书法和绘画作品,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另外,学校还修建了“校史馆”,寻根和发展的新起点从这里出发。截至目前,学校的绿化面积扩大了一倍,东墙处的銀杏、爬藤以及整齐的黄杨绿化带,在秋日里自成一景。学校还专门新建了舞蹈、机器人、音乐、通用技术等专业教室和英语话剧社、模型社、管乐团等社团活动室,教工食堂、教工之家和健身房一应俱全,集自习与阅览、休息于一体的学生自学室也粉饰一新。
“办幸福学校最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为此早在几年前,学校就提出了“3581”行动计划,即:3年,学生中考成绩达到500分;5年,分校成绩与总校持平;8年,建成海淀区特色学校;10年,分校培养出一个正高级教师。这些目标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学校以务实的本色和实干的精神,秉承求学先做人的原则,培养了一批批朴实、勤奋、善良、真诚的学生和敬业奉献、“加工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在交大附中教育集团领航人戴文胜校长和马志太书记的领导下,学校近年来屡获殊荣,陆续荣获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海淀区“德育工作先进校”、海淀区平安校园和创安达标先进单位、海淀区文明单位、北京市第三批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小而精美,秀而淡雅”已经不只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成为分校人求真向美的人生境界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