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2019-09-10钟锦结
钟锦结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将教材中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动手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开展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的有效展开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与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
前言: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设置符合了当前的教育理念,并且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養的培养。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更好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想要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1]。当学生有了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愿意主动的深入了解,认真探究。人们最开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学习,对于其他事物和身处的环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详细的分析以此来更好的生存。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熟悉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中,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为了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达成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校处于珠三角地理位置,具有“渔米之乡”的称号,但城市化建设使现在的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于是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土地资源兴办了“梦想园·心愿田”综合实践基地。并且提出引导教师结合基地自觉地寻找和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富有当地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发展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中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是通过感性的认知与直观的思维,这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上还未发育成熟,而且生活经验不足,缺乏真实生活中的阅历,导致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内容无法充分的理解。学生需要渐渐的学习和成长,在时间的积累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了解深刻的内涵。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学生的天性使学生更喜爱综合实践课[2]。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课程枯燥无趣的教学形式,综合实践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会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课堂中,主动的探究知识。学校以“开发——实践——整合“为研究模式,拟开发涵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学生劳动技能等几方面的课程群,开发的课程有“开心农事”“农场探秘”“ 田野雅韵”“快乐种养”“爱心分享”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开设2——4门相关课程,最终形成“节气”、“农场设计”、“探秘土壤”等十多门课程组成的特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把基地和资源整合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引导教师自觉寻找和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三、多元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能力
在开展综合实践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思考和动手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时,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范围内教学,也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开阔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课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社会上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学生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实际的运用。教师还可以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今多数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的情况。所以,在综合实践课中,要联系社会实时热点,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和消化,并且用于实践。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而且与家庭成员的接触较多。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综合实践课。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加入到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课,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校提出并确立“基于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通过每班承担责任田,举办特色农事活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整合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挖掘和设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农具、学会种植、观察其生长过程,与语文课程整合,撰写观察日记和作文,与美术课程整合,进行写生等活动,与德育课程融合,美食分享和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结论: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潜在能力,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利用生活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有效的实现生活化教学。小学综合实践课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纪堪.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10-11.
[2]葛继东.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思考[J].名师在线,2019(17):49-50.
[3]俞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