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2019-09-10江保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多长任课教师长度

江保伟

一、案例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执教过几次《千米的认识》一课,因为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联系不是太紧密,学生对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并形成素养。下面,我就这一内容的两位教师尝试的不同的教学策略作一点探讨。

二、案例过程描述

1、教师甲《千米的认识》片断

上课一开始,老师提问:“关于‘千米’你们已经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们各抒己见:1千米的距离很远很远的,是二里地;1千米是1000个1米;1千米是能从泽城走到半坡村;在长度单位中,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千米就是公里等等。

在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提前设置的教学任务:“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能用手势比一比吗?”学生表示太大了,不能。“我们还是亲身体验一下吧,下面让我们一起到操场跑道上跑1千米,怎么样?”学生们欢呼,表示很愿意。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一起沿着跑道跑了起来。10分钟左右,学生们终于跑完了,大家一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回到了教室。

片刻,老师问:“你們对1千米有什么样的认识与感受?”“累死了”、“1千米好远好长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

“刚才我们在跑道上跑了4圈,跑道每圈250米,我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老师问。“1000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我们跑了1000米,1000米也就是1千米”,老师在黑板上板书“1千米=1000米”。学生看了后七嘴八舌:“1000米这么长;要是再多两三千米,我们可真就跑不下来了;1千米就快把我们累趴下了……”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生活中,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它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呢?”

……

2、教师乙《千米的认识》片断

在学习“千米”这一概念时,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头脑中,1千米有多少长?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火车那样长;比教学楼高;有泽城学校到麻田镇那样长;在操场上跑10圈那样长;操场上跑5圈那样长……(在没有学习千米之前,学生对于千米的原始体验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千米很长,从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这一点)

接着,老师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认为可以用尺量。老师拿出一根米尺,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量出1千米。学生先是很高兴地走到前面,拿起米尺量了起来,从左边量到右边后,学生就停了下来。老师问他为什么不量了,他说教室太小,尺又太短,量不出1千米。老师让他回座。(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在这个测量活动中,学生显然产生了问题:如何才能测量出1千米?1千米究竟有多长?对下面的学习要求也就更加迫切。)

老师让学生找找自己身上的尺。一学生说自己的脚步是尺,老师让他及几个学生上讲台走了1米的长度,得出1米大约是2步。接着问:1米是2步,1千米要走几步?学生回答要走2000步。老师让学生讨论2000步能从哪儿走到哪儿。学生回答有到九腰会村的;有到泽城西大桥的;有到半坡村的;还有到西崖底村的。显然比第一次要接近一些了。老师继续让学生找一找身上哪儿还有尺?又一生说手也可以。老师让他走上讲台,两手自然张开,用米尺量,得出两手自然张开接近1米,再让10名学生上讲台,两手自然张开拉在一起,得出这样正好是10米,让学生充分地感知10米的长度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1000人,能从这里到哪里?学生回答:……(此时,该班的原数学任课教师表示十分接近1千米)这时,老师又拿出了一根卷尺,提出用卷尺来量量1千米。抽1生走上讲台,让他拉住一端,看尺上的刻度,老师拉另一端,在到1千米的时候告诉老师。拉了10米后,老师停了下来,用两个跳高架做上标记,让学生观察10米的长度。再让学生想象10个10米即100米能从这里到哪儿?一生认为是从这儿到学校的厕所,另一生认为应该是学校东边的河过来一些(原数学任课教师表示同意)。老师又让学生想象10个100米即1000米是从这里到哪儿?学生认为是从这儿到西山村(原数学任课教师表示两者的直线距离差不多)。看到学生对1千米已经有了清楚的概念后,老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1千米的例子,自己也出示了一些1千米的例子:泽城火车站到泽城西桥大约1千米……(通过身上的尺和卷尺等,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从模糊到精确,学生最终对1千米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案例引发的反思

1、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但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每次都亲身经历某种活动,取得一些直接经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生成呢?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设计了让学生跑1千米的活动。由于过分地强调让学生体验,使学习缺乏挑战性。

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跑一跑1千米,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

2、数学教学呼唤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但是否数学课就非要有活动呢?

第一个案例,教师用10分多时间让学生跑1千米,去感受1千米,这无疑是为了学习1千米而设计的一个活动。但是,这样做是否经济、有效呢?学生跑完1千米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太累了”,而不是1千米有多长,同时弯道上的1千米长度与1千米的直线长度是有差异的,跑1千米并不利于学生正确建构1千米的直线距离。

第二个案例,教师更多的是突出了活动的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结论

1、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

2、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索、实践等数学活动,但活动必须是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和有效的,把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

3、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教师要结合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多长任课教师长度
一秒有多长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