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岗房价调查:一个月工资能买一套房?

2019-09-10邵海鹏

读报参考 2019年14期
关键词:鹤岗棚户区当地人

邵海鹏

作为黑龙江省的地级市,鹤岗早年因煤矿而知名于全国,在省内与双鸭山、七台河、鸡西齐名,并称黑龙江四大“煤城”。近日,鹤岗又因“一万多元一套”的“白菜价”住房,猛然蹿红于网络,名扬全国乃至域外。事實果真如此吗?

临近谷雨时节,江南早已“百般红紫斗芳菲”,而地处北纬480的黑龙江省鹤岗市,4月18日,天气陡然降温,刮起了六级大风,空中也顺势飘起了雪花。而这里,前一天还风和日丽,小区的老人们在太阳底下慵懒地晒暖、唠嗑。风云变幻的,还有这里的楼市。

“一个月工资都能买一套房”

最近火遍网络的文章称,黑龙江鹤岗的房子已经拉开了白菜价的序幕,“房价已经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文中以图为证,称“3月鹤岗楼盘的均价是1240元/平方米,其中九州兴建小区周围300元/平方米,320平方米的复式高层只要15万元”。

事实果真如此吗?

4月17日,当记者来到兴建小区、松鹤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看到广告栏上、墙壁上、电线柱子上均贴有甩卖房子的告示。不过,到了4月18日,绝大部分告示已经被清理干净,只能依稀辨认。

在当地人看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已经今非昔比:在过去,经济景气的时候,商场、餐馆都是人头攒动,人们还是有着相当的消费实力,房价也由此而推高。

尽管经济有所放缓,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没有超出经济实力的高昂房价,以及房贷大山压迫,这个四线小城市的生活压力并不大。

不论是中介还是当地居民,均对记者表示,这些低价房源是当地的棚改房,房屋属性与一般商品房有明显区别,而且地理位置并不好,还位于顶层——由于没有电梯,上下楼并不方便。

“当地老百姓一般都不会购买居住的,小区居住的人员,多为原先的棚户区居民,经济条件有限。”多数人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地,多个小区的二手房房价在2000元/平方米上下。据了解,在鹤岗,欧洲花园、书香苑、财富家园、永丰国际城等知名度高一些的楼盘,入住率、保值率较高。

对当地房地产市场较为熟悉的王贺(化名)告诉记者,鹤岗之前房价最高的时候,确实达到过4000-5000元/平方米的水平。当然那个时候是多方面因素推动,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当地人将房子作为投资渠道的考虑。如今随着当地房价走低,对于那些高位接盘的群体尤其是炒房者来说,也就意味着财富缩水。

王贺还认为,对满足自住需求的老百姓来说,不论是刚需还是改善型,即便是房价下降也影响不算大。因为总体降幅有限,只要不是炒房群体,那些购房的业主关注更多的是周边配套是否完善,最终还是为了居住和生活便利。

不止一位当地居民向记者反映,目前,鹤岗当地人,不论是投资还是棚改后分到的房子,差不多都有2-3套。

孙嘉(化名)是鹤岗当地人,子女在外安家立业,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前些天刚从外地回来。他手头上就有不止两套房子。其中一套房子所在的小区,位于顶楼7层,将近70平方米,包过户,只需要2.8万元,折算下来为近400元/平方米。而底层的房子,每平方米的房价在1500 元左右。他说,如果照2.8万元的总房价,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一个月的工资真能抵一套房。

房子多了也是烦恼

事实上,房价下降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棚户区改造的小区增多,再加上当地的经济支柱煤炭行业整顿,外来人口及本地人口纷纷外流,导致房子供过于求,价格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孙嘉告诉记者,对于原先居住在棚户区的老百姓来说,过去羡慕那些住在楼房里的人,如今随着棚户区拆迁安置,有相当一部分的老百姓都乔迁新居。棚改后,老百姓分到的房子也变多了。

当然,“上楼”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原先居住80平方米的平房,只会折半给到40平方米的楼房:如果想要更大面积,则需根据户型,再按照1950元/平方米进行补款,同时每平方米还要再交300元的各种费用。

鹤岗人甚至觉得,房子多了也是烦恼,因为还需要负担取暖费、水电费。好在可以租给其他人,只要年租金超过取暖费即可。这也就是网上所传的“只要交取暖费,就可以拎包入住”的真相。不过,从租户的角度来讲,生活成本也因此大为降低。这是不容易为外界所感知到的。

对于鹤岗等城市的房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需要客观看待。他认为,东北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比较冷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外流明显。严跃进说,此类房价本身也不具有代表性。不过,也要看到,东北这两年也有一些城市开始崛起了,类似佳木斯、牡丹江、丹东等,此类城市过去楼市表现也很一般,但现在伴随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其实表现很不错。“城市发展和房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用太悲观。”他说。

猜你喜欢

鹤岗棚户区当地人
“三万块买套房”是怎么来的?
一座网红城市的日常
煤炭之都的两张钞票
看到和走到
阳光照进棚户区
信一半
看到和走到
“蛇来了”
美国兴起“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