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探究
2019-09-10张荷
摘要:近来,“低欲望”一词已不再新鲜,而是越来越宽泛的被熟知,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对中国年轻人“佛系”心态的研究分析之中。本文对“低欲望社会”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得出日本低欲望社会状态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对产生“低欲望”状态的因素做了详细考察分析,提出笔者的见解和相应对策,希望能引导读者理解所谓“低欲望”的真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佛系生活不等于颓废或者放弃。虽然会遇到困难,也会有内心压抑沮丧的时候,但还是能够调整心态继续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挥洒汗水,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关键词:低欲望社会;泡沫世代;教育制度;丧文化和穷充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5-0000-00
1“低欲望”的含义
“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中。所谓“低欲望”倾向,并不仅仅只是经济学家所分析的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体现于日本各方面的社会现象。其实大前研一在其2009年的作品《再起动、职场绝对生存手册》一书中也早已提到过,消费经济的低迷加速了低欲望社会的形成。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和过去年轻人的行为模式大相径庭,并且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连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大幅度降低,不再像父辈那样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企业战士”,牺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为企业做奉献。他将其称”丧失物欲和成功欲,极俭生活的世代”。
作为社会主体的新一代年轻人丧失进取心,对各种事物缺乏欲望,远离潮流时尚与名牌、远离买车买房,甚至远离恋爱与婚姻。不想因结婚生子而增加自己的负担、不想因背负车房贷款而苦恼一生,这些想法越来越深地盘踞在年轻人的脑海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欲望萎缩,不断向“低欲望”状态发展。
2“低欲望”一代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少子化……日本所面临的这些社会现实问题超前于其他国家,不仅如此,低欲望社会也是日本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较早出现的社会现象。象征“低欲望社会”的显著现象之一,就是虽然银行贷款超低利率,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及中坚世代也毫无反应。对于大多数年轻而人来说,向银行申请二三十年的购房贷款,人生就类似于 “输在起跑线上,从“负债几千万日元”开始。超低利率房贷无人问津的背后是20、30世代“不想承担责任”、“不想有责任”、“不想增加自我责任”的思想。這个前所未有的族群,可以说使日本的消费层面元气大伤,很有可能无法成为新大陆时代的经济支柱。
细观日本现况,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从1990 年代到2000年代经历了“失落的二十年,”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不管多么努力也很难获得加薪或晋升,即使获得升迁也只是穷忙而已。因此将“贫穷却充实”当成个人生活风格就成了无可厚非的事情。最新数据表明:2012年度“尼特族(NEET族)”再创历史新高,达63万人,占同龄人总数的2.3%;“飞特族(freeter)”多达180万人,占同龄人总数的6.6%[据内阁府2013年版『子ども·若者白書』]。2010年、2016年日本内阁府针对15-39岁“茧居”者的调查结果分别为70万和54万。飞特族或尼特族的出现也很可能与便利店的普及密切相关。便利店创造出一天的饮食消费大概只需1000日元就能解决生计问题的社会,即便不工作也不会有被饿死的危险。这种生存条件变低,貌似走投无路也能活下去的社会,如果对房子、汽车、时尚潮流等物品不抱任何欲望的话,很容易就会丧失生产生活的驱动力成为“低欲望”一族。
3“低欲望”年轻人受到泡沫经济世代的影响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之所以抱着低欲望的心态生活,一方面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受到其父母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的影响。这些人的父母刚好是泡沫经济的世代,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占有欲以及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拼命地工作,但是在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却只是父母“庸俗”的一面。
松田久一将泡沫经济一代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显著特征——“上进意识(climbers)、 他人意识(considers)、竞争意识(contenders)、自卑感(confused)”归纳为“4C”。和其他年代的人相比,泡沫经济一代喜欢在社会上立足,向往明治时期盛行的“出人头地”。虽然表面上过着有序性的富足的生活,实际上却背负着房贷的巨大压力。只埋头于工作的父亲为了出人头地并不关心自己的家庭责任,不考虑自己与妻子、孩子之间的家庭关系。而现在的日本“低欲望”一代的年轻人受此影响,长大之后并不想再认同父辈那套“用工作和奉献体现价值”的价值观。所以也不再想变成那样的人,故此选择降低欲望悠闲地生活。他们更重视自身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逃避社交,讨厌竞争,从而产生了“低欲望”的心理特征。
4日本教育制度与“低欲望”
目前在日本尼特族、茧居族、单身寄生族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周刊杂志》也以专题系列报道了“小孩不工作,不结婚,不出门”的问题。年轻世代会如此“向内、向下、向后”(意指个性内向,向下沉沦,后退消极),这些“低欲望”现象的背后原因与日本的教育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日本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以培养的整齐划一的人才为目标。
产业能率大学综合研究所于6月19日发表了“2019年度新员工的公司生活调查”的结果。这个调查从1990年度开始每年进行,这次已经是第30次。这次,在调查对象当中,回答“对于把某个地位当成目标这件事不感兴趣”的人占42.7%,是这10年间最高的。他们完全没有想要成为高层管理者的野心,相较于在工作中出人头地,他们更愿意安安稳稳过自己的生活,保持“小确幸”的生活态度。而改变这一状态让日本社会及企业恢复朝气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彻底改变这种均一教育的模式。事实上,培养一流杰出人才的教育模式,日本早就用在了音乐和运动领域。总之,普通的教育课程教育课程也要像日本的运动和音乐一样,不能只是依照文部科学省 的指导大纲让所有孩子接受一律平等的教育,对于有天赋潜力的还在应施以“英才教育”。
5如何看待国内年轻人的“低欲望”现象
如今,低欲望社会似乎“飘洋过海”来到了我们身边,其典型表现就是是丧文化的蔓延。从火爆网络的表情包“葛优躺”,到风靡一时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再到“佛系”一词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打上了“丧”的烙印。他们用着各种丧气的表情包,说着各种调侃的流行语,表达着颓废、自嘲的消极情绪。但在我国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下,在国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里,这种“低欲望”与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因为在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VR技术、自动驾驶等新兴科技名词还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这些技术在丰富和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职业前途的不确定。科迅猛发展导致职业快速更迭,曾经的热门职业转眼可能就成了夕阳行业。职业的不确定意味着生活的不安稳,进而会导致心理上的焦虑。人们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中变得被动茫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于是,人们将价值关注点从外部世界逐渐转入内部世界,满足当下幸福的“小确幸”成了更多人的精神安慰和支撐。所以低欲望并不等于颓废、放弃,目前我国年轻人所展示出的“低欲望”其实是他们达到认知协调的一种手段。比如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的流行,其实隐喻着人们在适应科技爆炸带来的被动与茫然——那就是通过降低欲望,用浅薄、轻松的自我表达,提醒着自己人生仍然需要乐趣和创新,需要朝气蓬勃努力奋斗。所以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盲目效仿日本的“低欲望”状况,应该理解我国年轻人所表现出的“低欲望”或“佛系”其实质是一种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处世态度,是一声对无奈境遇不妥协的呐喊。它本质上更像是一种假象,虽然我们自嘲、悲叹,但并不妨碍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虽然我们畏惧、跟风,但并不会阻碍在行动上对幸福人生的拼搏与追求。我国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其实是,嘴上说“丧”,心态较“佛”,行动很“燃”,他们依然在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松田久一.下一个十年,消费崩盘的年代[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
[2]许光.日本“厌消费”特质分析及对我国消费规制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80-85.
[3]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4]张志坚.青年“佛系”现象的透视与解读[J].青少年学刊,2018(04):3-7.
[5]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5-11.
[6]于风.丧文化传播中新媒体的角色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81.
作者简介:张荷(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社会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