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来工随迁子女的差异与融合
2019-09-10王骏
王骏
摘 要:随着外来工子女人数的增多,本地区学校压力大增,由于外来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有诸多的差异,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困难重重。找准突破口,运用合理的方法,因材施教,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心理上融合,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都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外来工随迁子女;差异;本地学生;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185-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然而,外来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合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惑。
1.外来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诸多差异
(1)学习习惯的差异
小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是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后及家庭作业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会起到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与本地学生相比大多数外来民工子弟都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民工子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民工子弟能主动提出疑问的人数极少而且能提问的永远都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有当老师问到的时候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提问题,也没有问题可问。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甚至做小动作。
(2)言行习惯的差异
有部分民工子弟学生,特别是刚转入学校的学生,文明习惯不是很好,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能够很好的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在教室墙上乱涂乱画,不善于运用礼貌用语。有些学生为了一点小事情会骂同学,甚至会采用粗暴的行为,也有些学生喜欢随意动别人的东西。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感。
(3)学习基础的差异
由于外地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各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以及学生本身的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当地小学采用的是五年制,有些是六年制,新转入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有些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上过学前班。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进度。
(4)心理健康的差异
与本地学生相比外来民工子弟敏感并且容易受伤害的。最为明显的是自卑型和行为偏激极端型。自卑型的学生喜欢在内心和其他同学做比较,当发现自己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时候,内心就有强烈的反差,让这些孩子抬不起头,性格内向,成绩相对落后,便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以至厌学、不思进取,成绩日渐下降,甚至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行为偏激极端型的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爱护与管教,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尽管有老师的鼓励与同学的帮助,仍不能融入到团体中区。自信心的缺失、对同学的嫉妒、以及埋怨父母没有创造良好条件做到有求必应等等原因,使他们对一切不满,这类学生性格暴躁,很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
2.外来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教育融合
(1)坚持公平,促进融合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应和本地学生一样得到平等的尊重,享有平等的关爱。自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来,我校坚持所有的班级都是本外地生混合编班,坚持任何优秀的学生都可以有机会担任班级或者学生会的干部。学校要求教师的关注度要公平,不管学生的基础怎样、成绩好坏,都应当一视同仁,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是同样的。学校倡导全体本地学生学会对身边的外来同学“关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全校师生都用真诚的心去和外来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而这也正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在融入新学校的过程中所最需要的。
(2)文化认同,寻找归属
研究表明,文化认同与归属利于心理融合与贴近。黎里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是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故乡。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必须全部参与)参观柳亚子纪念馆,了解柳亚子先生的生平事迹;邀請文博研究员为学生开设“柳亚子”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人中麟凤——柳亚子》、《水乡黎里》,宣传黎里地域文化;指导学生开展黎里的古桥、弄堂、姓氏、小吃的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活动,展现了一个立体的黎里,增强了外来学生热爱第二故乡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对生活的古镇黎里有了归属感,为心理上融入本地生活铺垫了文化基础。
(3)多维互动,敞开心扉
第一,师生互动。开通“守望成长”信箱与外来学生进行交流,定时开箱,回复学生的问题。结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特点,学校心理咨询师开设了“你的情绪稳定吗”、“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专题心理讲座,组织“我们是最棒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给学生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思品课、班会课尝试开设“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活动课,老师们借助情景法、角色法等手段,让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中尽情体验,完成认知矫正、心理调适等。对于具有放纵和偏激行为的外来学生,学校依托德育导师制工作平台,引导德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个性化、亲情化结对,用导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引领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第二,生生互动。同龄间的互动,是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该认识,我校首先组织开展“相逢是首歌”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之间主动接触,表达愿望,教给学生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友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相融。其次,在人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校坚持开展“好伙伴万人同行”游戏活动,引导本外地学生有机结对,共同完成规定的任务,促进同学间的交往,让学生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努力消除本外地学生间交往上的隔阂。再次,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融合前移,温暖同行
我校尝试把心理融合教育工作进行前移,与本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友好合作,推出了“缘聚北厍·温暖同行”系列活动,其中,爱心捐赠:是由北厍中学全体学生每人捐出一本书,以充实友谊小学的班级图书角,让书籍陪伴学生的成长;真情送课:是由北厍中学的优秀班主任在友谊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开设“小学生·中学生”心理活动课,向学生揭示从小学到初中的“五大变化”,以交流分享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从“心理上”“行为上”“学习上”为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做好准备;研讨沙龙:是两校老师代表就“六年级与初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沙龙式探讨,小学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初中老师探寻学生成长的轨迹,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实践证明,该活动的开展拉近了两校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有效缩短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新生活的时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学校的爱心与温暖。
(5)家校合作,和谐发展
家长应是学生的首席成长导师。我校通过开展“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对所有外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争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真诚合作。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专家开设“初一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奠基性家教”心理辅导课,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使家长们学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举行“优秀家庭导师”评选活动,宣传成功的家教经验,为家长提供示范性样本,以影响更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同的教育条件,更应努力让他们融入本地生当中,尤其是心理融合方面。这不仅仅关系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本地生的健康成才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心理融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和本地生才能彼此包容接纳,才能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都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助推不同地区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