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家庭的俄狄浦斯困境

2019-09-10陈秋旻

锦绣·上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同性恋社会学

陈秋旻

摘要:2018年4月,一部小制作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它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对母子和一个男性“小三”之间错杂纠葛的家庭故事。本文以社会学视角,结合剧中各人物的构成关系及情节推动要因,展开关于人性、婚姻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的思考解读。

关键词:家庭;婚姻;同性恋;社会学;俄狄浦斯;台湾电影;徐誉庭

一、荒诞的错位

(一)婚姻家庭的闯入者

2018年4月,一部小制作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闯入了人们的视线。这部耗资仅800万台币的电影获得了5项台北电影节大奖以及一些列金马奖提名。它讲述了一对母子和一个男性“小三”之间错杂纠葛的家庭故事。

影片以倒叙讲述。一开头,母亲刘三莲带着儿子风风火火地闯入一个年轻男子的家门,索要亡夫宋正远的几百万元保险金。这场戏一上来就是喜剧的方式,大吵大闹的妇女和吊儿郎当的年轻男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撞的气场,像一个拳头打到了棉花被反弹回来,过程还有一点搞笑。此时观众已经基本明白,故事的主要冲突在于一个男人的婚外恋人,是一个男的。“我爸的保险金一定是他用美色骗走的”,小孩宋呈希的旁白这样念道。

假如剧情只是这样,那么便也有些平淡无奇了。当刘三莲大骂起男子“小三”“不要脸”“臭同性恋”时,男人突然收起方才的吊儿郎当,面露愠色道:怎么样我也是个男的,要叫你要叫“小王”。这时恰恰男人的手机铃声响起,一个中年男子的录音传了出来:“老公,接电话!接电话,老公……”女人惊诧地掩面而逃。

这一幕让观众不禁为“母亲”这个人物又捏了一把汗,原本寻常多见的“原配打小三”剧情突然反转,似乎这其中还有着什么隐情。这个桥段制造了一个亵语包袱:“他叫阿杰,因为比小三多了一根……所以就变成了小王。”小孩的独白向观众解释道。

这个搞笑的包袱巧妙使用了汉语构型的拆字造字手段,轻松搞怪之余提示着剧情的转折,接下来将要进入到底“谁才是小三”的讲述。“刘三莲一定是名字取错了才会变成小三”,小孩心里念到。倘若母亲才是故事真正的“小三”,同时她名字带“三”,这便又是一则常见的文学技巧。

(二)儿童的依恋

故事继续铺陈。小孩宋呈希跟妈妈闹了矛盾,不知怎么想的就离家出走跑到“男小三”的家里赖着不回。在点点滴滴的相处中,小孩似乎对这个“抢走父亲”的“敌人”阿杰产生了依赖和迷恋:这个男人经营着一个生意惨淡的小剧场,每天为入不敷出的生活疲累奔波;他对父亲的死亡看似毫不难过,却在家里保留着父亲生前使用的琐碎物品……这些细枝末节被小孩看在眼里后情感也随之产生变化:“难道他不是很坏的那种坏人?不可能,他一定是坏人。要不然为什么我爸死了,他一点都不难过?”

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影片对于先驱的致敬一一弗洛伊德著名的“力比多”说以及儿童性心理理论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欲望(力比多),它们自三岁起便对于父母其中一方产生各种形式的依恋。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在论述儿童性心理时将所有“儿童”默认为异性恋者,简单地总结为“男孩恋母、女孩恋父”而未加细分儿童中的同、异性恋情况。而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小孩”宋呈希身上却凸显了这个问题:“她是全世界最吵的女人,她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她。”一一通过剧情我们知道,刘三莲因不被丈夫所爱对生活充满着怨气,她的唯一寄托便是孩子,但这畸形的“关注”之于孩子却是一种令其难以喘息的重担。

可以说在宋呈希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这个男人确如大多数父亲一样爱他的孩子,他在努力“成为”一个幸福家庭中的丈夫、父亲,但他在别扭的婚姻关系中内心始终偏向自己的同性爱人。孩子虽然嘴里不说内心却是敏锐的一一貌合神离举行怪异的父母使他心事重重;他对父亲的死看似无动于衷,但对父亲的爱人抱有强烈的好奇,或许亦有一丝隐隐的对于男性气质的依恋。摄影机模拟小孩的视线打量着父亲的“漂亮情人”,他在“小王”的家里搜寻着父亲的气息,同时靠近、感受着“父亲之所爱”。他想知道父亲在这里不愿回家的答案。

二、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罪与罚”

(一)踏上“婚姻”之不归路

随着故事的倒叙,观众看到父亲宋正远生前和阿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相识于剧场,一同排戏,一起玩闹。原来,阿杰才是“原配”,但后来宋正远迫于社会的舆论和父母的期待选择了分手。“我需要一个正常的妻子,一个正常的婚姻”,宋正远说着离开了。

婚姻制度是一种基于经济层面之考量的发明,是人类在遗传学的基础上建立起紧密相关的法律制度。婚姻保障了人类的财产以生物遗传的方式稳固延续,是一种保障族群社会竞争力的单元结构。在早期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民族学家L·H·普纳路亚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类家庭的演进模式描述为“血缘家庭群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现代化理论研究者丹尼尔·勒纳、古德等持相近观点。

当今,除少数宗教国家和同性婚姻合法地区允许存有其他样式的婚姻外,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基本样式。法制所塑造的婚姻模型以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考察因素,一夫一妻保障了人類基因的延续和财产的有序分配。显然,大多数同性恋者不具备享有婚姻制度保障的可能性,在道德舆论的重压下他们很多甚至选择了“勉为其难”。

宋正远离开后,很快便与偶然相识的女子刘三莲结为夫妻。婚礼的当天阿杰躲在角落悄悄地看,看到人群的欢闹脸上露出落寞酸涩的笑。

现代婚姻制度保障着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同时经由婚姻构成的“家庭”也极大地排斥着外部成员。法国学者菲利普·艾利斯认为“现在具有的家庭观念是过去漫长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隐私观念。”“在当代家庭内部关系的主要特征的认识上,学着们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这就是夫妻式家庭的排外性,或者被表述为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分离。”显然,“父母子女”结构是家庭集团的构成样式,家庭中的成员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相对梳离。这也正是为何宋正远选择结婚之后便必须与曾经的挚爱咫尺天涯了。

(二)规训下的灵与肉

强扭的瓜不甜。很快,强行选择婚姻制度的“同志”遭到了报应。家庭“幸福美满”的宋正远查出了癌症,他终于跟妻子摊牌,道出一切真相,搬出家门回到真爱的住所,“因为他决定,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做自己,就是从那天起,刘三莲2.0诞生了。”其实刘三莲原本也是一个温柔爱笑的女子,她自以为嫁了好人,即使婚姻生活并不真的幸福,她亦选择麻痹自己维持假象,但却日渐变得歇斯底里。“你不知道刘三莲,她真的很可怜吗。”“我知道,我还知道你也很可怜,你爸也很可怜”“就是你最不可怜”,宋呈希与阿杰对话道。

福科在《规训与惩罚》论述了在科技大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所有人都被“制度”这个监狱规训着,权力与法制通过“温柔的”暴力统治着其中的人们,规范着文明的形态,人的身体、行为甚至主体意识皆为权利塑造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并非恶人,反而大家都是无奈的“好人”——1、完美情人阿杰。他遇到真爱便全身心地投入,纵使对方走过回头路后依旧选择接纳;2、无辜妇女刘三莲。她以为自己遇到真爱,勤勤恳恳相夫教子,最终却落得撕心裂肺的下场;3、努力适应大众的宋正远。他曾遇到真爱却选择向社会妥协,他不愿忤逆父母亦不愿挑战整个社会的规则,“我以为只要我努力,就能做个所谓正常男人”,一直到重病前他都在压抑自己成全“他者”。或许宋正远是全剧唯一一个骗子,但他的形象又何尝不是社会中芸芸众生的缩影?他的形象较之前二者显得更加立体,现实中谁又能自始至终不管不顾地放任“真心”呢?

凡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世间不存在令所有人满意的制度体系,婚姻亦然。这部影片很好地体现了当今社会中性少数群体无解的困境。良性的制度在保障大多数参与者的同时应当是允许修正、不断生成的,这个过程亦是文明演变的轨迹。

三、“同志”群体的俄狄浦斯困境

(一)边缘者的苦旅

“我念书的时代,班上有一个同学是班长。毕业多年之后,有一天我们重逢,结果她说出来了一个真的很让我震惊的人生真实故事,她亲眼看到她的老公偷情,而偷情的对象是一个男的。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就是她在跟我叙述这个故事的状态,她格外地、用力地澄清她自己:她一点都不难过。她那么用力激动地在拒绝承认自己的哀伤的时候,我其实反而好心疼,格外的心疼。”导演徐誉庭谈到《谁先爱上他的》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样的故事类型在我们身边时常可见,虽然剧中人物嬉笑怒骂显得略为戏剧化,但其情其景卻丝毫不为得夸张。

同性恋群体之于现代婚姻制度正是被边缘的人群,他们不在体系的内部,但又说不清道不明,像是被“禁忌”的灰色地带。“我以为只要我努力,就能做个所谓正常男人”,宋正远正如年幼的俄狄浦斯,自出生起便背负了罪恶的诅咒,他割舍掉一些,向远方逃亡,无奈绕了一圈后仍逃不脱满地伤痕的结局。

影片接近尾声,阿杰被突然闯入的一伙人打折了腿,慌乱的宋呈希喊来冷战多日的母亲一同把阿杰送入医院,这时的刘三莲才知道,亡夫之所以把保险金留给“小王”是因为对方借了大笔高利贷给自己做换肝手术。刚刚打上石膏的阿杰挣扎着冲出医院,因为这天正逢他一直排练的舞台剧首场演出。影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乌托邦的场景:阿杰长期以来呕心沥血排演的剧目正是十七年前他和宋正远初识合作的作品,剧目的主题曲是宋正远为阿杰所作的一首情歌:“巴厘岛,那梦幻的巴厘岛。多渴望,你的拥抱。”巴厘岛是亲密爱侣向往的浪漫之地,此时阿杰拖着伤腿挣扎完成演出镜头,从配色在摄影都带有十足的梦幻感。

(二)婚姻形态的演进与自洽

影片中刘三莲对于“小王”的态度是复杂、变化着的。一开始是咬牙切齿地恨着的,但在随后的相处中她从蛛丝马迹中看到“小王”与亡夫的真情,她变得迟疑;直到知道得知了对方断腿的真相,为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所震慑之余,她的仇恨化解了,她主动将保险金让出。小孩宋呈希对这个漂亮的男人有一点好奇又有一点依赖,他跟妈妈闹了别扭之后想都没想地跑到对方家里,耍赖似的住下了。“你爸走了再怎么样我也算是你继父。”“继母”一一阿杰与男孩对话道。可见,阿杰在爱人去世后对对方的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假思索的照料与呵护的冲动。几方阵营在影片的最后化解了前嫌,达成了和解,并形成了一个开放结构的类家庭样式。

森尼特认为“从19世纪起,和心理情感稳定因素一样,家庭起的作用很差。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引起了一场思想运动,即人性论(责任)被个性论(自由)取代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带来了血缘、财富的稳定,但其强烈的排外特征使得集团内部成员渴求自由的冲动亦随之增强。有时,稳固的核心家庭会自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形态演化,形成变体。

可喜的是,2019年5月17日台立法机构宣布“748号解释施行法案修正通过”,法案规定5月24日起,18岁以上同性伴侣可在台湾登记结婚。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结婚合法的地区。我们希望看到在制度的逐步修缮过程中,刘三莲式的“同妻”悲剧随之逐渐减少。《谁先爱上他的》这部电影以嬉笑打闹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议题,引发人们关于人性、制度、社会的深度思考。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同性恋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大瘟疫和俄狄浦斯
读画笔记·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
意外遇见社会学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