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嘀嗒出租车出车祸平台拒赔医疗费 律师:嘀嗒根本不算网约车平台

2019-09-10罗世浩

电脑报 2019年15期
关键词:赵先生顺风网约

罗世浩

近日,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高调表达自己的观点:靠补贴上位的时代已经过去,网约车市场走向多元化,依靠运力、用户体验和获客能力三项实力来卡位。

自滴滴顺风车出事以后,占顺风车市场第二位的嘀嗒,一度被用户寄予期望。不过,连滴滴都难以搞定的市场,嘀嗒又会给用户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近日,锌刻度记者就接到网友对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出租车方面的投诉。甚至,有用户表示通过嘀嗒出行打车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后,平台对此置之不理。

车祸之后:无法解决的医疗费

“为何用户通过嘀嗒平台打车出了严重交通事故,平台表示与其无关?”4月15日,嘀嗒出行用户赵先生对记者说起此事表现得既愤怒又无奈。

今年3月5日,赵先生家人通过嘀嗒出行叫了一辆出租车。在行驶途中,乘坐的出租车在转弯过程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从赵先生提供给锌刻度记者的材料、录音,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开具的病例报告来看,这一事故直接导致赵先生的阿姨右侧第2~4根肋骨断裂,双肺下叶存在炎症,在医院住院治疗了13天。

“本以为嘀嗒平台会给家里人一个合理的说法。”赵先生告诉记者,“但在与嘀嗒平台沟通过程中,却被告知该事故与平台无任何关系,不会承担任何责任。”赵先生称,嘀嗒官方给他的说法是,这起事故并不是平台造成的,出租车本身有保险。

赵先生称,他自己多次找过出租车司机,尽管出租车司机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但“因司机家里贫穷”,医疗费用只能等着保险公司报销。不过,截至目前,车祸事故已过去1个月,保险公司称还需要走各种流程,导致医疗费用目前没得到任何解决,交通事故产生的14600元医疗费用,也全部是自己家人在承担。

在赵先生看来,作为嘀嗒平台用户,迟迟无法得到解决的医疗费用,平台方有逃不开的责任。

“从家里人进医院到出院,嘀嗒公司并没有任何补偿措施。”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多方面举报过嘀嗒平台,截至4月12日,嘀嗒平台才打电话了解了下情况,但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答复,并称需要向上反馈,但截至4月17日再无音讯。”

4月17日,记者向处理本次案件的吉林省交警赵警官进行核实。赵警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2019年的3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确实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故,事故主要责任认定为出租车全责。赵警官还表示自己只负责责任鉴定,对于伤残情况以及医疗费用是否解决并不清楚。

随后,记者通过嘀嗒客服联系了嘀嗒公司公关人员,其客服在了解相关情况后称,会在核实后尽快回复,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五大安全保障无关出租车用户

令赵先生困惑的是,在嘀嗒平台上搭乘的出租车出了事故,不仅对用户漠不关心还不断推脱责任,甚至表示:“只对顺风车负责,出租车出事就不管。”

“钱都是小事,对我和家人来说,最气愤的是,嘀嗒的不管不问。”赵先生多次强调称。

4月19日,记者通过嘀嗒APP了解到,在其安全中心界面中,显示对乘客有五大安全保障,其中第二条是在行驶过程中遭受交通意外伤害后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核实后为用户承担——不过,五大安全保障,都和出租车无关。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律师认为,乘客是通过嘀嗒平台打出租车,而不是快车、专车之类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嘀嗒平台只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只是信息服务,并不像快车或专车会承担承运人责任。所以,一般情况下,平台对于乘客所遭遇的事故伤害并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如果这个出租车司机不具备合法的资质,在这平台上注册并且运营,这种情况下是要承担责任的。但如果嘀嗒平台对乘客单独做出了类似于“交通事故过程中交通事故之后的医疗费平台来承担”这样的安全承诺的话,平台是应该兑现的。

对于五大安全保障,官方客服回应称只针对顺风车用户,出租车用户并不在其中。但记者了解到,嘀嗒平台实际上只有顺风车与出租车两大业务。“嘀嗒平台在国内网约车市场竞争中以出租车业务为特色。”相关人士认为,通过其平台叫的出租车发生事故,在其法律层面上似乎是无法对其判责,但从道义层面上来说在该平台上搭乘出租车出事推卸责任的做法并不妥。

2017年10月,嘀嗒拼车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佛山6个城市开始了网约出租车的试运营。3个月后,嘀嗒拼车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以下简称“嘀嗒”),并正式推出网约出租车业务。2018年4月初,嘀嗒出租车业务登陆南京、成都、重庆等9个城市,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2个月后,嘀嗒出租车正式登陆吉林,将出租车业务开通的城市扩大到53个。截至目前,嘀嗒出租车开通城市已超百个。

此前,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表示:“之所以进军出租车领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出租车行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出租车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司机群体职业满意度下降,离职潮出现,市民打出租车体验变差等。无论是出租车司机、乘客还是整个社会,都希望出租车行业能够改革。”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遭遇车祸的赵先生,嘀嗒并未扛起出租车的大旗:根据《辽沈晚报》3月22日报道,沈阳市民何女士在嘀嗒出行上叫了一辆车牌号为辽AEV806的出租车,在被辱骂后向沈阳市交通局投诉,結果才知道这是一辆报废车。

顺风车违规:用15元代金券搪塞

其实,出租车之外,嘀嗒平台在顺风车领域的问题也并不小。

“本来选择的一人独享嘀嗒顺风车,结果上了车才知道是拼车。”4月中旬,来自北京的刘先生对锌刻度记者表示,由于司机私自拼车,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最终用了两个小时,严重耽误了自己行程,更可怕的是同车另几名乘客是司机自己私下招揽。

“首先,如果拼车的那几个人是犯罪分子怎么办?嘀嗒平台根本就没有他们乘车的相关信息,如果发生意外连人都找不到。”刘先生情绪明显有些激动,“其次,本来写的就是独享一人顺风车,既然嘀嗒平台有独享这个选项,就应该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司机还私底下大肆招揽客人,平台和司机难道把乘客生命安全当作儿戏吗?最后,时间成本翻倍,对我的行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刘先生认为,司机既然是在嘀嗒平台认证筛选的,就应该对乘客负责,对平台负责。“但反映到嘀嗒平台后,平台只给15元的顺风车优惠券作为补偿,然后再无任何回复。”在刘先生看来,并不奢望嘀嗒能有多少赔偿,让违规拼车司机停止在嘀嗒顺风车的运营,是最起码的诉求,但最终却难以实现。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大量网友针对嘀嗒出行进行投诉,其中有一位网友称嘀嗒平台上顺风车车牌不符并违约私下接客,还在非原定路线下车,在要求嘀嗒退还全款后遭到客服拒绝,并要求用户与车主私下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順风车业务为先付款后上车,不仅如此,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在早6点至晚10点,司机接单后需要乘客在30分钟内支付车费,而晚10点至早6点之前,可以延长到三个小时内进行支付,这些运营模式也导致了很多乘客的反感,以至于不会选择嘀嗒出行。

相关人士:嘀嗒出行根本不算网约车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想通过相关监管部门对其监管或维权,也是一件艰难的事。

4月17日,记者拨通北京市12315监督热线咨询嘀嗒平台相关情况,12315客服人员在得知记者询问关于网约车举报电话后,向记者推荐12328交通委员会监管。12328交通委员会监管部门接听电话的人士告诉记者嘀嗒出行在运管部门平台上查询不到,并没有在其平台备案,故无法得到车辆运管所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此外,记者拨通重庆等地区运管所电话查询也得到相同回复。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网友表示在运管所等相关监督部门,根本查询不到嘀嗒出行的备案情况。也就是说,乘客通过嘀嗒平台搭乘顺风车等车型发生事故,运管所等监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制约。

记者查询得知,目前国内颁发的网约车牌照名单中并没有嘀嗒出行的身影。“目前,嘀嗒平台一共两大业务,一是顺风车,另一个则是出租车。” 赵占领律师告诉记者,顺风车并不是法律上的网约车,对于出租车业务,嘀嗒平台只是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并没有直接雇用司机,所以也并不属于网约车业务。“但对大部分用户而言,可能都会误认为嘀嗒出行是网约车。”

此前,嘀嗒创始人宋中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也曾考虑过快车和专车市场,但由于快车业务与专车业务已有许多公司涉足,所以作为合法生意的顺风车才是他们的机会。当然后来,这个机会又加上了出租车。

对此,有业内人士就对记者表示,在出租车业务上的开拓,嘀嗒出行平台只是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旦发生事故,其很难在法律层面上牵扯到平台的责任,加上嘀嗒出行两大业务都并非网约车业务,当地运管所等监管部门也很难实施相应监管。

如此一来,嘀嗒平台似乎落在一个三不管的灰色地带,对消费者来说如果平台对其投诉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公的话,想通过第三方平台或其他渠道对其监管或维权就变得更为艰难。

猜你喜欢

赵先生顺风网约
只见来船是顺风
网约车:B2C与C2C的模式之争
网约工困局
“网约工”身份困扰
赵先生
男人的宝贝手机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梦不是反的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杨枊杨柳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