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期重组手法在当代观念摄影表达中的思考

2019-09-10王海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6期
关键词:手法当代艺术艺术品

回归摄影的本质,这是语言模式的转变,古典和现代艺术使用的是表现主义的语言模式,注重视觉美的传达,后现代艺术使用的是符号学语言模式,更倾向于用符号去传达观点。

摄影批评家阿里亚纳·波莱《有关权力和政治:斯泰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提出了在摄影中所对应的问题:摄影,到底是应该遵循艺术风格史的惯例,凭借自身的审美特质和语言重续审美形式主义、现代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辉煌历程?还是重视摄影这一媒介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播功能,研究照片在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语境下被观看和被使用而揭示出来的意义?影像本身的形式主义和构成元素是摄影艺术的基础,应当具备审美价值,但是影像的特点不仅仅是纪录这一瞬间,更多的是关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当代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发展决定了影像的立足点,影像不仅仅是艺术的产物,更是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如果当代艺术缺少现实生活的依托,那就会变成艺术家的自我呻吟,缺少深度和价值,也难以打动人心。鲍昆在其《观看再观看》一书中在谈论当代影像艺术时说:“艺术如果不能勇敢地回应现实,以丰富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参与,那么这种艺术是不具备真正的当代性的。”后期重组手法是在当代观念摄影语境中,摄影师借鉴绘画、文学、哲学等艺术手法中的文化和典型符号运用到观念摄影的表达中来,是对传统和经典的借鉴和模仿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后现代语境影响下,艺术与传统的对话是一种当代的反思,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挪用和模仿,是艺术重组后在当代衍生出来的新意义。如果不能把握当代观念摄影中的思维逻辑,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拼贴与重组,那就会是符号的乱用。无法将作品的意义表达给观众,也经不起当代艺术的考验。

1. 数码技术的过度依赖

数码合成影像是当代观念摄影表达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后期手法的必要方式。强大的科技支持让一切技术都变为可能。早在摄影诞生初期,画意摄影流派就使用剪贴合成的技术制作后期作品,展示了思想与技术的并进,也为后来超现实的影像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60年代,摄影师杰里·尤爾斯曼(Jerry Uelsmann)的作品在技术和视觉上已经达到了胶片时代的高水平,实现了以观念表达为重点的摄影形式。而在数码科技普及的时代,数码影像合成已经十分的便利,让天马行空的幻想变成了真实的呈现,与早期底版合成的影像来说,拍摄素材再将元素拼贴完美合成,虽然技术更加真实成熟,效果也看似新奇,但本质并无区别。数码后期并不是新事物,也并非后期重组手法的重点。重组手法不是一种停留在表象的影像游戏,而是一种深入和影射现实的利器,绝不能只依赖当代技术的表现,而是面对当代发展下的观点表达,提出疑问展现思维的方式,让观众对思维与想象感到震撼,才能让观念作品获得新生。

2. 缺乏对社会的深入关注

技术的革命愈演愈烈,伴随着观念的革命,观念摄影的表达慢慢地让摄影从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呈现转向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发泄。随着观念摄影的流行,多数当代摄影师用后期重组手法来表达观念,寻求自我的表达,尤其是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当代观念摄影创作的主体。摄影专业学生抱着极大的热情创作,但往往是把重点放在了技术的表达上,缺乏生活阅历和深入的思考,表达的作品手法雷同,缺乏思想深度。过度追求视觉表现形式和不知所云的个人感伤,整个影像透露出来的都是浅薄的思想,观念摄影变成了陈腐俗套的话语表达。当代摄影师使用后期重组手法表现观念摄影时,热衷的取材领域是梦境幻想、潜意识和身体。用数码技术合成自己的奇思妙想,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营造了超现实的视觉,当下的压力与束缚下向往自由与美好,可无论画面多么精巧和奇异,意义太过浅薄,终究还是技术大于内涵。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强调拍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没有拍摄对象,就不可能有照片,“这个东西在那里存在过”就是摄影的本质和真谛。观念并非是异想天开的纯幻想,影像也是重构后的强有力的情感呐喊。艺术作品是摄影师对观念呈现的理性思考的过程,影像就是你的内心,好的艺术作品有深厚的艺术知识和修养作为基奠,摄影师因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生活与艺术的体验也不同,将作品变成与生活的对话,表达独特的思考和个人社会体验。观念摄影从艺术发展的创新性来看是最具有当代性特点的,当代性的意义更多的指的是其思想性,有力的反映时代社会生活是当代观念摄影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观念是思想的体现,利用后期重组手法创作的题材是在反思社会生活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好的作品一定是好观念的承载,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是作品的灵魂,有见地有深度的观点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观念应是有感而发,不能是空洞浅显的表达,也不能是混乱复杂、生涩难懂思维见解。当代观念摄影不仅仅是在艺术的层面发展,关注的焦点是介入到日常的生活中,用当代的艺术观念消解精英艺术,建构与当下社会的联系和对话。在语境中寻找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摒弃传统的理念,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3. 对经典符号的泛滥使用

后现代语境中,文化相互吸收模仿。当代艺术家打着“现代”“前卫”的口号,大量的创作着艺术作品,脱离本土大众和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大肆贩卖着各种符号,当代中国摄影中的后期重组手法从观念到形式都是模仿西方。虽然说艺术来自于模仿,少不了来自于西方和其他艺术的影响,但中西方语境不同,产生了符号的滥用。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民族历史等直接套用到西方作品的形式里,表达这种情感往往不够深入,并非立足于当下中国的语境去审视,缺失了本土价值需求,得到了也仅仅是肤浅的符号重组,毫无深意可言。如果艺术作品缺少历史现实生活的依托,便会缺少力量和说服力,当代中国很多摄影作品中经常看到太多的符号,红色革命、毛泽东、中山装等等。这样的符号使用不能得到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只是表面的抒发,脱离现实语境的陈词滥调,而对于当下正在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经济环境人文等现状却缺少一种足够的关注和回应。后期重组手法不是形式机械的挪用,而是机智的发挥,要不然就会变成毫无活力的工艺艺术品。后期重组手法应该是继承其他艺术的基础上,传承塑造当代观念摄影的灵魂。

4. 对市场利益的功利性追赶

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让城市社会从工业和经济中心转向了文化与消费中心。后现代语境将艺术和文化浓缩成了消费,这使得当代艺术走向了商品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化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作品成为了消费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将目光放到了艺术品收藏的行列中来,带动了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化提升了大众对影像艺术的关注和重视,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也提升了影像的文化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的艺术都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和市场的考验,当代影像作为新型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炙热,成为了艺术品市场的新目标。艺术品商业化提升了艺术的地位和价值,刺激了艺术品的产生,但也带来艺术过于商业化的形势。商业化社会为摄影作品创造了物质环境,让摄影师看到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越来越多的观念摄影作品涌出,一味地迎合商人和市场口味,急功近利且心浮气躁,巨大的数量让影像空前泛滥,导致了“影像垃圾”现象的普遍。不是因为思想而创作,而是为了好卖而創作,忘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家成为艺术商品的制造商,艺术品也沦为经济泡沫化的牺牲品。艺术品市场化激励的不是文化作为价值依据的艺术品氛围,而是利益的欲望。艺术在商业中变了味道。大众趣味和市场火热使得艺术家忘掉艺术应该承当的的批判的责任,这会造成当代艺术的混乱。吴鸿说观念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就具有当代艺术的属性,即在大众参与下,是永远没有标准的。当代艺术如果有标准的话,就死亡了。如果以金钱和价格来评估艺术品的好坏,那艺术的未来会让人堪忧。当代艺术的开放性让艺术家让自己的作品从现实出发,给观者带来积极向上的思考,不屈于潮流,更加的富有自我特点和原创性,让影像与观念主宰市场。

当代摄影中的后期重组手法受到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不再拘泥于摄影媒介本身,促使摄影师走出摄影表达的局限,不再仅仅是一个影像的拍摄者,而是立足于当下现实社会、文化生活,调动一切的感性与理性的自我力量,去建构一个饱含丰富思想和生活意义的艺术空间。让摄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传达艺术,而是融入大众生活和文化思考的观念传达。后期重组手法的使用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发出一个提问,指出了方向,引发更多更深入地思考也正是影像的魅力所在。当代摄影艺术的后期重组手法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应当更具有开阔性和前瞻性,紧扣时代脉搏,基于时代发展寻求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做出自我的评判与反思。后期重组手法成为当代观念摄影师在艺术领域发泄自我和抨击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吴毅强.中国当代摄影的节点性思考.人民摄影报[N],2014.

[2]鲍昆.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罗兰·巴尔特.明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海梦,女,山东女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摄影艺术与影像传媒。

猜你喜欢

手法当代艺术艺术品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食物也是艺术品
艺术品被盗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