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的国宝
2019-09-10
晋侯苏(稣)钟
晋侯苏(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该钟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列,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晋侯苏(稣)钟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周王三十三年)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过程。战争获胜后,周王亲自赐给晋侯苏(稣)香酒一卣、弓一张、箭百枚、马四匹。晋侯苏(稣)为了报答和颂扬周王的美德,铸作了一座乐音和谐的钟,把周王的恩宠记在钟上。
大克鼎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千克。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当时金石大家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潘祖荫死后,其弟将此鼎运回苏州老家供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
1937年,苏州沦陷,主持家务的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大克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最终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给华东文管会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从此大克鼎便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太保鼎
西周太保鼎为方形,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从太保鼎的器型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据学者考证,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该碗由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测定的结果:“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的裂介光谱图相似”。
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
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良渚出土“玉琮王”
良渚玉琮王为新石器时代器物。高8.8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孔外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 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该玉琮于1986年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水晶杯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水晶饰物则被赋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为善男信女佩带之信物。
此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国内罕见,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较大的一件。
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将此杯捧在手里赞叹:“国宝!绝对的国宝!”
淅川铜禁
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壶等盛酒器皿的几案,传世作品皆为铜质,最早的为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
河南博物院陈列的云纹铜禁,出土于淅川县。禁身为长方形,四周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和攀附着12只虎形怪兽。整个造型,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其铸造工艺之复杂,令人惊叹不已。1979年冬,经冶金专家鉴定,该铜禁是采用失蜡法铸成的。从与铜禁同墓出土带有铭文的“王子午鼎”年代推算,铜禁的年代为楚康王七年(公元前552年),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失蜡铸件。
莲鹤铜方壶
莲鹤铜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莲鹤铜方壶共两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两件方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河南藏高126.5厘米,重量均為64.28公斤。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昂首振翅,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莲鹤方壶的整个装饰工艺中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其精湛的工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时代风貌,也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面。
(摘自央视“国宝档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