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典诗词 弘扬传统文化
2019-09-10杨新农
杨新农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下海”浪潮高涨,很多父母一味追求外出赚钱,忽视孩子教育,从老到少出现“精神文化”贫穷。很多“留守孩子”思想出现问题:有的读书不努力,喜欢攀比,不良习惯多;有的厌恶读书,沉溺网络,迷恋手机;有的在学校顶撞老师;有的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要碰到一点困难或受到一点挫折就离家出走……
其实,以上种种现象都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文明礼仪等出现了问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很好学习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在他们身上失掉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对孩子进行“立德”“修身”“发蒙”“启智”教育的经典教材。孔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家陶行知有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熏陶,在幼小的心灵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唯有向中华传统文化扎根,才能树立起中国真正的文化精神。
二、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最美体现
很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深受学生喜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品味古典诗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是古典诗词得以创作和流传的基础。语言形式是外在美,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凝炼美 古人写诗填词,非常讲究文字的锤炼、推敲。刘禹锡的《竹枝词》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柳宗元的《江雪》中有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晴”“孤”“独”“寒”等字,是理解诗的关键,也是诗的神来之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色彩美 白居易的《忆江南》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相互映衬,勾画出一幅江南美景。李白的名句“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道出了清新明丽的优美景象。
3.韵律美 古代诗词节奏分明,音调和谐,不用配乐,就如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都体现出特定的声韵和谐。
(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比如品王昌龄的《出塞》“边关冷月”,可由众多描写明月的古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领悟到月亮象征着思乡,從而体会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品“征人未还”,则以诗解诗,“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有的战死沙场,活着也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而体会到边塞将士之苦。读孟郊的《游子吟》,就要细细领会诗人那种拳拳赤子之心,让学生懂得感恩母亲。读曹操的《观沧海》,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古代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意境。“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的清秀;“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的艳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