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类微作文训练
2019-09-10
微题目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后来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①写一个议论片段;②要运用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③不少于200字。
微指导
做官或做人,也和这位轿夫一样,只要一不小心犯了错,以后就有可能不再有所顾及了。具体立意有:防微杜渐,走好人生每一步;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谨小慎微,善始善终,不可虎头蛇尾;一失足成千古恨,洁身自好难能可贵,等等。
微作文
腐败分子是可恶的,但他们未必天生就是坏人,他们在刚开始为官从政的时候,大多也很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也会在是与非中“择地而行”。但当他们偶然蹚了一次浑水以后,便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放弃清白,在貪污腐败的路上胆子由小变大,从心有顾忌到心安理得,进而为所欲为,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但是小小甲虫却能咬破树皮,吃空树干。人生贵在善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
微点评
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客观公正,颇具说服力。蝼蚁毁堤、甲虫坏树,以及缺口、关口、闸口等比喻,化抽象议论为形象说理,浅显易懂。
微题目
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弥补自己的短处。
斜木桶原理: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盛水的多少,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补“短板”。
读了上面文字,你对“短板”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①写一个议论片段;②运用正反对比论证;③不少于200字。
微指导
沿着本题材料所揭示的含意,可从两个方向进行立意:一是“必须补短”;二是“无须补短”。具体可有如下立意:寻找自己的“短板”,莫把致命的缺点当个性来欣赏;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扬长避短;根据社会实际和生活处境,在补短与扬长之间合理取舍;世上无处觅完人,全才往往是庸才,等等。
微作文
他原本要当运动员的,可19岁那年,无情的上帝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文学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为文学的天空增添了瑰丽的云朵!残疾,那可是人生最大的短板啊!上帝可以剥夺史铁生站立的权利,可无法剥夺他爱思考、爱文学的习惯,生命中的长板还在,正是靠这块长板,史铁生创造了文学辉煌。
扬长避短是成就人生的法宝,遗憾的是如今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什么容易出名就干什么,哪里容易发财就往哪里钻。当年的高考状元——北大建筑系的研究生,放弃主修了8年的建筑专业,去当游戏主播,就是一例。丢弃自己的专业,华丽转身,扬短避长,或许一时也能赚得粉丝无数,金银满钵,然而志趣低俗,毕竟不是正途。
微点评
前一段以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成就文学辉煌为例,阐述了扬长避短的道理。后一段以北大建筑系研究生当游戏主播为例,阐述扬短避长的道理。两相正反对比,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微题目
2018年,有太多的“失去”:3月14日,持续与病痛和死亡执争、一直与宇宙对话的物理学家霍金逝世,那个解释时间的人被时间带走了,有人说“他只是飞向了群星”;8月18日,重塑联合国、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改革者,联合国前秘书长科非·安南去世,他留下的三大遗憾全和伊拉克有关;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飞雪连天”依旧“射白鹿”,“笑书神侠”兀自“倚碧鸳”,一代人的江湖,几代人的回忆;12月20日,年仅30岁的贵阳基层民警马金涛倒在缉毒第一线,将英勇无畏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老百姓的心中……
面对这些“失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①写一个议论片段,观点鲜明;②要恰当引用名言警句,借以阐述道理;③不少于200字。
微指导
可以阐述生命的意义,如创造属于自己,但惠及他人、关乎人类;可以探讨死亡的内涵,如生命的终结只是时间的截止,留下的宝贵财富才是生命的延续;可以作时代的思考,这些人的逝去仿佛终结了一个时代,那是因为其独有的价值难以再现;可以谈继承的重要,结束也意味着开始,缅怀逝去的同时要开启新的世界。
微作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生命的终极是相同的,但是过程不一样,人生的意义也不一样。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贪官污吏们活着,活在人世间,活在监狱里,但被人民唾弃,因为他们是害群之马;霍金们离开了人世,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里,因为他们的努力大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
许多人记住了曹操“神龟虽寿”的名言,却忘了后面的句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谓“志在千里”,所谓“壮心不已”,就是不甘平庸,就是不懈怠,说到底就是要强化自己的生命,优化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微点评
引曹操的“神龟虽寿……”,阐述人生总有一死的道理;引臧克家的“有的人……”,阐述人生意义的不同;再引曹操的“老骥伏枥”,阐述强化生命、优化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道理。引用名言警句来说理,彰显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
微题目
最近,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①写一个议论片段;②运用排比句叙述论据,力求语言整散结合;③不少于200字。
微指导
文章应当针对请人代替自己“读书”的现象谈看法和想法,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具体可有如下立意:拒绝浮躁,踏实读书;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亲自深入阅读,才能体味精髓,领会思想;只听他人解读,易浮光掠影,难求甚解;凡事不可一刀切,听听别人的阅读感受也有益。
微作文
书中乾坤大,只有沉浸其中,才能领悟其精髓。明人张溥,年少时读书,每文必抄录七遍方止,终成“七录斋”的士林美谈;康熙大帝,教子孙读书,规定名篇必须背诵120遍方可,终传百余子孙无一人纨绔的教育佳话;今人丰子恺,读书如遇佳篇,必读22遍方休,终筑翻译巨匠的深厚功底。一部恢弘的巨著,需要亲自阅读,需要深入阅读,甚至需要反复阅读,这样才能洞悉其中高深的精髓和超凡的思想,才能升华自我,收获成长。
听他人解读,固然有益,但只靠他人的录音、视频来了解书籍,势必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求甚解。更有甚者,解读者本身理解有误,偏听一词,难免堕入旁门。试想,杜甫如果只是“听书破万卷”,又如何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苏轼如果只是“旧书不厌百回听”,又如何能明白“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道理?书山有路,他人的解读或许是捷径,但终究难到终点。
微点评
作者以“终成”“终传”“终筑”构建排比句叙述论据,以“如果只是……又如何能……”建构对偶句,展开议论分析。整个文段以散句为主,整句为辅,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