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2019-09-10吴镇坤
吴镇坤
摘 要:近年来,教育变革迅速,为适应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主要课题。在初中阶段,物理新课标的学习对学生能力发展要求更高,然而因学生思维能力的缺乏,物理学科的学习成为较大部分学生的薄弱项。在农村初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教学的地位也因此越来越提高。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其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简要谈了对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84-01
实验教学,这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教学,加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农村物理教学的进步。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这是创新的开端,只有问出十万个为什么,才能解决十万个为什么。也只有这种创新型教学,才能让物理教学变得更好,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一切创造的来源,所以,这无疑是一堂创造新知的物理课,是不断进步的不断发展的新型的课堂。
1.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1)实验开始前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实验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讨论和交流,去获得新知,不断掌握科学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全方面发展自己,学会成长,学会进步。
好的开始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实验之前创设趣味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身对实验充满兴趣,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去动手,才不会将思考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实验进行时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实验进行时,更要进行耐心引导,让学生答疑,揭开心中的疑惑,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在创新中培养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掌握。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尝试到收获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更稳定,最终变成学习动力的最大推动器。
(3)实验结束后及时反馈结果,启发思考
每一次的实验结束后,教师反馈结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的反馈不因以死板的教材内容为准,而更应该以学生的实验为主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报告,分析总结,交流与合作,养成严谨的实验作风,也因此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入下一堂课,课堂效率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2.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1)通过正确示范发展观察能力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并通过一些有趣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应该如何着眼去观察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并学会去辨别因果,开始前期准备,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做好铺垫,让实验顺利进行并完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发展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保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并且明确实验目的,从而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各项步骤,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各种数据,反思并讨论,只有这样不断地动手,不断地尝试,学生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即发展物理实验课所要求的实验能力。
(3)通过课后总结发展自学能力
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处理、结论导出以及实验报告形成,都会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取一些新的体验,自己总结也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和实验室里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说每一次摄取新的知识,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实验结束后的反思与拓展对实验的成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不该潜意识地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增大学生学业的繁重性,而是应该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物理實验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开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有利资源,让学生能够学会走出教科书,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使自身创新能力得以提高。21世纪,社会进程大大加快,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以,面对社会的进步,我们更应该用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对体验性教学的引导,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这个社会,都起到了促进其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宇飞.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11):37
[2]朱建红.浅析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1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