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
2019-09-10姜建清
2018年7月份,我的《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丛书第一册出版,出版后反响不错,许多读者来信鼓励。此书的第二册在年内也面市了。第三册完成大半,估计2019年中杀青。从执笔第一篇文章到前两册出版,已经整整七年过去了。写作过程几多艰辛,但更多是收获快乐。
一、一部无心插柳写成的金融历史书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独立成篇,发表在《行家》杂志上。第一篇文章是《英雄失去了小红伞》,发表在《行家》2011年第1期,讲述的是从花旗银行的一枚历史大铜章引发出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集团的故事。当时,我在网上买到一枚罕见的大铜章。买下的时候没有去查资料,以为就是美国一家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金融机构,为纪念該行从1812年至1962年,成立150年发行的大铜章。铜章是高浮雕的,正面为一位裸体英雄的塑像,他张开双臂,庇护着双臂下的母亲和女儿、拉手风琴的艺术家、正在操作的工人和怀抱麦穗的农妇。在英雄背后帷帐的上方是两位天使,像是守护着履职的英雄。铜章另一面是地球图案。是什么银行有如此大的抱负,把自己暗喻为庇护众生的“英雄”,毫不掩饰其俯视全球的野心?我查了一下资料,才恍然大悟,这家银行就是花旗集团前身,大铜章上银行的名称也就是花旗银行前身的名称。
这篇文章之所以叫“英雄失去了小红伞”,讲的就是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集团在上个世纪末的“世纪并购”后又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挥泪分手的故事。
我记得,当花旗集团发展至它的顶峰期时,2002年在北京举行盛大宴会,庆祝花旗立足亚洲一百周年,邀请我作为主宾。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带来了一个庞大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团队,包括投行、保险、资产管理和商业银行的高层。而当时的花旗银行董事长在团队中只能排行第八,在星光灿烂的明星银行家中黯然失色。当喧嚣归于平静、辉煌落入平常后,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开玩笑地画了一个大圆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一切得到的又全部失去。虽然今天花旗集团行徽中的弧形红线还在,而旅行者集团被出售,所罗门美邦公司已消失,花旗集团剩下的也只有花旗银行了。由旅行者集团带来的,在1870年就在保险公司使用的,意在为旅行者遮风避雨、保吉避难的小红伞也未能挡住金融风暴的倾盆大雨和凄风苦雨。今天花旗集团已经将徽记上小红伞黯然收起,仅留下一弯红痕迹。当初这场收购是福是祸,留由后人评说了。
当时恰逢次贷危机肆虐,读者对这样的金融历史札记比较喜欢。于是在“行家”杂志编辑的“引诱”、催促、“逼迫”下,我只能挤时间缴纳写作“债务”。文章写作费时耗力。自己肩负银行经营管理重任,时间成为最大制约。于是发现古人“三上”的可行。出差途中,尤其是远程航行,特别容易凝神聚意。每次少看了几部机上电影,少睡了若干小时,万里高空中“空思遐想”和“远思漫想”,远离人世间的繁杂,沉湎在金融史的追忆和埋头于键盘的敲打中,尤其享受这样的时刻。
初始文章由金属纪念章作引子,导出金融的历史,文笔比较轻松,颇有可读可观性。没想到由此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烦恼。因为此后编辑要求坚持这一风格,这大大增加了文章写作的难度。在撰文过程中,有章无史、史多章少、有史无章、章多史少都成为写作的瓶颈。虽然全世界不少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曾在自身的重要时期为重大事件发行过纪念章,但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这些古旧纪念章早已湮灭在茫茫世界中。为了写作需要,我费力地通过eBay、淘宝搜寻、购买,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平了。最早的金融纪念章发行至今已经数百年了,许多发行纪念章的金融机构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全然忘却了它们。但坚硬的金属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一个人们未曾涉足的金融世界。我突然有了强烈的意识,去识别它们、读懂它们、恢复它们用数十种文字记载的历史。
在阅读这些美轮美奂、精彩异常的各金融机构的古老币章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正像竹木简牍遗史留典,这是一本由金属币章编撰的世界金融史。据考察,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利用当地的泥土作为书写材料,贷款合同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在中国周代的青铜器上曾记载过地契交易。金文竹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纸质书牍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而这部独特的、由金属币章构成的世界银行史书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因为1585年法国才有了纪念性金属币章的铸造,其中银行纪念币章的历史更晚一些。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代散发出耀眼光芒,铭刻在金属上的历史使它显得格外厚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一部记载世界金融历史的书籍,涉及到3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银行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过程,让人时刻保持警醒。在百年的金融变迁中,陵谷沧桑、白云苍狗,多少曾经声名显赫的银行如彗星划过夜空,短暂的绚丽后很快坠落。多少金融机构瞬息即逝,湮没在金融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多少金融机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聚沙成塔终成霸业。成功者和失败者它们共同书写了金融史,延续了千载百年金融流脉。它们的历史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幸运的是尚存它们遗落人间的币章。拂去百年的尘埃,释读了它们的年轮,帮助我们从起点出发,溯流而上寻觅那些人迹稀罕的金融历史主流和各条支流。寻根探源那些熟悉和不熟悉、存在和已不存在的金融古老档案。涉足金融密林深处,回访那些金融巨兽弱肉强食、生死相搏的购并故地旧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金融往事不堪回首,但智者喜爱历史,善于总结,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二、百年金融沧桑留下的金属记忆
本书的撰写过程,也是金融史研究过程,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金融的兴衰,小至一个币章、一个事件、一家机构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史料的研究,对世界金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有了诸多体会和感慨。
1.金融变迁的逻辑。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视距拉长来看世界金融历史时,更加容易看清金融演变发展的逻辑规律。数百年来全球金融变幻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全球政治格局、国家实力和经济地理等综合力量的变化。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霸主和金融强权走马灯般地转换。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易位变化,折射出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的复杂而深刻的背景。从一国金融演变长期或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来分析,与各自母国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与影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从英美两国从工业、经济到金融霸主地位的获取和丧失的先后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这是全球金融业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一般规律。1913年全球前二十大银行,至今五家尚存就证明了这个规律。
2.从金融史解读的另样世界。
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以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从金融史的角度观察、解读世界,可以对世界史有了更多维、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世界是部金融史。近代以来,金融与资本更好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金融对人类社会、经济和实体企业的推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假如没有金融推动,人类可能还停留在中世纪黑暗、停滞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生长,人类历史肯定要重新书写了。但经济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决定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金融,对金融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我在文中写到,金钱不能抵挡枪炮的威力,银行无力承担政治兴衰的重任。如果将法国巴黎公社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及时占领法兰西银行,那么创立并掌控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为何会失利于滑铁卢?德国、匈牙利恶性的通货膨胀加速了当权政府垮台,及导致极权势力上臺,但只是催化因素而非因果关系。
3.所有金融史都是一部风险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的发展,但危机背后也常常看到金融的影子。从金融活动出现以来,无论是古罗马的货币危机、中世纪的借贷禁锢、欧洲早期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1929年的美国证券危机、199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之后的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就是通过极度破坏性的方式来惩罚或平衡社会的极度失衡。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金融危机像海浪一样,基本多少年一个轮回,一波一波地冲击着社会经济稳定的礁石,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4.银行经营成败“解码”。
世界上成功的银行各有各的成功故事,失败的银行却诉说的是相同的失败经历。政治、社会、经济危机殃及、政府融资干预、信贷过度增长、经营理念扭曲、国外盲目扩张、风险内控失灵等。由于银行体系本身所具脆弱性,几乎所有的失败者都折戟于风险。因而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稳健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在阅读及写作过程中,愈加对经营银行感到敬畏。书中详述了众多国外银行从小到大,从弱趋强变化或相反的轮回。
5.金融史上的银行家。
金融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与金融家分不开。每家银行的诞生和发展,背后都凝结着金融家们的心血和智慧。讲述金融家的故事,使稍嫌枯燥的金融史显得有血有肉,使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中凸显了背后人的因素。人们或许能了解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世界金融史的研究路远道长
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科相比,与相对不繁荣的经济史对照,银行史尤为“冷门”,目前中国出版的银行史很少,尤其是外国银行史,有也是少数几家熟悉的银行。对国外银行史研究既缺乏深度也缺乏广度。历史学的研究,史料考据、理论分析及综合考察是常用的方式。写银行史又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叉性较强。在对世界金融史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于金融与宗教,宗教对金融业的发展、遏制和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虽然古希腊和之后罗马的神庙曾起到银行的作用,但由于反对贫富差距,从《旧约》就不赞成有息借贷,禁止高利贷也一直处于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公元789年,法国颁布了第一个信贷禁令。此后七个多世纪才解开了对于信贷偏见的情结。从谴责、到容忍、到规定可例外,再到默认利息以变化的形态出现。欧洲文艺复兴不仅是思想的复兴,也是银行的复兴。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归功于冲破宗教束缚,储蓄可以转化为资本的金融改革。
关于“大而不能倒”悖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的银行业“太大而不能倒”原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没想到十年过去了,率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欧美金融界,却“南辕北辙”,持续提高本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比齐刷刷地提高到50%甚至90%以上,银行业集中度一贯较低的美国也大幅提升。只有中国孤独地背向而行,谁是谁非呢?
为何金融危机此起彼伏、永不消停?在《梧桐树下的证券交易所》—文中,我提到,人类的金融史几乎就是一部泡沫史,人们痛恨危机却喜爱泡沫。证券交易所就是那些超级泡沫的孵育器和放大器。它制造能量,又被能量吞噬。没有它,社会就失去了金融力量,公司就缺乏价值发现,经济因而失去了前行动力。它是一个怪物,被人用最极端的语言赞美或者诅咒,却成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似乎在滔天的巨浪时行将颠翻,却又在无常的狂风中艰难前行。不久后的风和日丽使人们忘记了昨日的灾难,又对它咏唱起了赞美诗,只是不知道下一场更大的海啸,来自何时、何地乃至何因爆发。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失误的政策、失效的监管、失衡的社会和贪婪的人性。金融危机只是通过极度破坏性的方式来惩罚和纠正这种失衡。今天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不平衡依然没有改变,发展的模式依然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和贸易失衡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也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生生不息”的种子。
关于新兴市场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教训,书中通过对拉美银行业的描述,感受到了拉丁美洲金融改革的沉痛教训,对认识民粹主义和金融管制的恶果更加清晰。追求短暂“繁荣”往往导致繁荣的终结,自以为“理性”和“善意”的行为,往往带来了相反的效果。
在写作中,类似的众多历史和现实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自己。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深感关于世界各国银行史的中文资料的匮乏,于是满世界寻找购买。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日积月累已经存下了600余部国外英文版银行史。也是无心插柳,为未来的国外银行史学研究创建了小小的专题图书馆。
四、留下金融记忆的艺术家
在这部金属记载的金融史书中,还讲述了币章设计或雕刻师群体,他们在艺术设计史,在雕塑或币章领域成就辉煌、享有赫赫大名。他们中群星灿烂,多少人曾获罗马艺术大奖。他们是维纳斯神庙的常客,受到了艺术女神的眷顾。然而他们却无意识地来到了莫奈神庙(据称是最早罗马货币铸造地,货币名称Money 的来源)。文中介绍了这些金属币章中名留千秋的艺术大师,包括法国的丹尼尔·杜普伊斯、路易斯·亚历山大·伯顿、路易斯·奥斯卡·鲁迪;查尔斯·皮勒、弗雷德里克·威尔侬、兰贝尔·杜马莱斯、阿贝尔·拉弗勒。英国的本杰明·怀恩、西班牙的Enrique Monjode,美国的Julio Kilenyi,俄罗斯的Pogozhelskii等。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精品林立的艺术币章众多,但金融专题币章还是极少的。为了写作此书,我不知不觉悄悄地汇聚起来1500枚银行专题纪念章,涉及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家银行。待完成此书系列的写作后,设想捐赠成立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室),想象到今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银行家寻觅到中国,惊讶地看到他们的银行,或他们前身发行的众多币章聚集在此时,心中不由暗暗得意。寻根历史、抚今追昔,相信这会成为银行家金融追思的神圣殿堂,会感受到一种金融文化的震撼。
新中国的金融从诞生、成长到强大,百年世界金融的沧桑变化,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跻身于世界金融业之林,中国工商银行更跃居全球银行业鳌首。鉴往知来,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忘记了银行业的历史,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整理世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