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2019-09-10谢丽喜
谢丽喜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用语精练,意蕴丰富,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传统诗歌教学方法已经提出新的挑战。在现行“高效课堂”的要求下,诗歌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积极探索出新型诗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初中部编版语文 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9-090-02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行素养等关键时期,利用古诗词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养等内容,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做到对古诗词内容的硬性识记,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格调。广州市的语文教材是部编版,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诗歌共有84首,如果要求学生对84首古诗词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只能让学生对它们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初步探究了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紧扣诗眼,感悟主旨
古诗赏析中,学生往往忽略题目的作用,直接从诗歌内容下手,却不知诗歌题目提纲挈领,不仅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还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透过题目就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情感,“沧海”二字很容易让人感悟到曹操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看题目中的“月”字,就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故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所以,紧扣题目就是理解诗歌内容或情感的钥匙。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进而体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山西村”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让人联想到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一派欢愉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村民殷勤好客、淳厚质朴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样“小引”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题目下一段小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方面点明时间为中秋,另一方面提到弟弟子由,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此词主旨为中秋思乡怀人之作,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二、巧用多媒体,情境渗透
诗词中情景的传达,如果仅仅通过老师语言的描述,学生对情景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感受。所以,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教学设施的辅助。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这就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诗词“以趣入境”的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教学设施,如多媒体,通过引入视频播放、图片展示、背景音乐渲染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具体化、形象化。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课堂上,老师播先放一段伤感而悲戚的轻音乐,学生的心境就会被音乐感染,也带出学生与诗词中作者相同的情感迸发。进而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老师以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显示第一幅图: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图片情景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萧条凄凉的气氛。接着展示第二张图片: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让人心中不由泛起归家的愿望。第三幅图中: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这样凄凉的景象展示了游子对归家的迫切愿望。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操作,在相应的图片上,附上文章相应的诗句:第一幅画附上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幅附上小桥流水人家,第三幅附上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对图片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同时,使诗词在学生脑中产生相应的情境,老师再进行诗词教学,学生掌握诗词的速度更快,对诗词理解更深刻。可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设施,是诗词教学非常重要的策略。
三、善抓意象,领会情感
古诗词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通常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提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这其中主要是以悲景意象为主,也掺杂了喜景意象,整体构成了悲凉荒寂的意境,渲染了悲寂的氛围,反衬了漂泊天涯游子的乡愁旅思。另外,教师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还要帮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通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离别的伤痛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一例,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正是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还有些意象,如笛、笙、箫等,通过人的参与,使情感显得更加哀怨缠绵,更能突出离别的苦、相思的深。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借助羌笛声巧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中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酒,对于酒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或煮或饮,或举或邀。往往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排解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以“折柳”表达不舍相留之意,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例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等。
四、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诗人通常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常又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手法。古人最讲究炼字,最典型的要数贾岛的“推敲”二字的锤炼,因为炼字到位,更能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想获得语言美的体验,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多种手法的运用。诗歌常见的手法,除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双关、设问等,还要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作者的世界。此外多种表现手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关键,常见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借古讽今、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古诗词文字简练,含义丰富,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才能真正走进古诗的王国,准确把握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被古人深刻的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折服,从而在骨子里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銅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以小见大,借史事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词人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诗歌教学对于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如何使学生由爱学到善学是值得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教师勤思考、肯钻研,选对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典诗词的完美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学生纯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快乐、茁壮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刘军兵.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0-102.
[2]刘婉莹.浅谈初中的诗教学[N].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
[3]李广琪.浅谈初中语文诗教学[J].学料园地.2009.5.
[4]段国超.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3.
[5]何光俭.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6).